|
传说时代,舜死了以后,他的两个妃子就跑到湘水上去灌水,抒发内心的悲哀。泪洒青竹,印上斑斑的痕迹,从此人们把这种竹子叫做湘妃竹,也叫做斑竹。这就是今日各bbs上斑竹这个称号的来历。
W) P) u0 J' `( j: o( R; o6 Y& L/ K2 x
- N( v4 T' Y9 J3 r2 s8 ~6 Z; n+ Z
儒家文化向来把灌水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孔子登论坛上,叹道:“灌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灌水被看成是生命中的永恒。孔门弟子颜回对上网灌水着迷,躲在破旧的网吧里(居陋巷),每天只吃一顿饭(一箪食),往肚子里灌一壶水(一瓢饮),结果少年白发,深度近视。这种好好学习天天灌水的精神,使他成为安贫乐道的楷模。
$ c3 R8 D- X: j3 v X7 Z1 h' U4 C
) e2 E+ Y3 c* t8 ~
) a9 p2 X+ g! @: k2 ~/ |, S% n- V庄子也非常欣赏灌水的乐趣。他说:“子不灌水,焉知灌水之乐?”又说:“相濡以沫,不如相灌于江湖。”庄子的寓言中,充满了对灌水的智慧。其中《秋水》一篇,最是阐发灌水的奥意。灌水小虾河伯在自己的网站上洋洋自得,但跑到一个大坛子里见到灌水高手洋若(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说他灌的水像海洋一样),这才真正了解了灌水的真谛。 ; a; }/ A8 Z/ w' P2 C: n
- t! d6 t; G [/ Q: \" T2 _
4 P. Y3 J6 k% R# ~" q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统一天下后,嬴政对灌水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包括:统一上网带宽(车同轨),统一发贴语言(书同文),统一贴子的字节数标准(度量衡)。从此全国各地的子网汇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 - u( ?0 r- i3 S8 I F3 J e) \
" s& q. Z% q) K5 ?* ]. h& R
; W) t7 E2 [' n+ P1 L灌水也被中国人看作勇武的象征。
, z/ z( j$ d6 K B
, u- Y! q2 l5 K: t7 C人常说绛灌之勇,就是指绛侯和灌婴,这两个是汉初功臣。灌婴从小灌水,练得一身好功夫。史记上说灌婴“战疾力”,大破项籍、韩信和英布,官至丞相,封颍阴侯。从此人们就把猛将称作“勇灌三军”。此后更出了个关羽,水灌七军(好厉害!),于是成为了“武圣”。后人记叙关羽和他的同时代人时,面对这个灌水人才辈出的年代,只好说:“滚滚长江都是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个时代中灌水文化被发扬光大,水不但要灌得勇猛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还要灌得富有幽默感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灌水高手在出征某个论坛时,通常还要先灌一杯水,横槊赋湿,以增加灌水的艺术效果。
. R- ~9 L- h8 T+ L- M9 I8 m
! M/ }! s; c9 b0 R9 k# A
9 N3 R& Y8 \* k3 l# C# y. ^' f* v魏晋时期的人物以清谈著称(也就是在聊天室中斗嘴),偶尔跑到室外郊游,他们就会选一个有茂林修竹的水潭,玩曲水流觞的游戏。也就是往帖子里灌水,然后把帖子放到水池里传给别人,别人收到了帖子就喝掉水,另外再跟一个帖子。有时大家灌得兴起,上游下来的贴子太多,别说跟了,看都来不及。 - f- q1 L$ x( [( B% P6 x
0 C8 Z9 x, S! p
# ]0 ?* v. z) |; ?8 |唐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官员都须经过灌水考试才能上岗。唐太宗李世民看到各路高手鱼灌而入考场,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天下英雄,尽入吾论坛中矣!”这时身边的魏征提醒他说:“别灌太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在这个朝代中还出现了唐湿这么一种灌水的形式。
, ~) m4 m% R. `& z, f) @+ t/ p# g# w3 m; P
其中李杜二人成就尤高。李白的著名灌水湿中说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一种多么宏伟的灌水气象啊!他又有一首咏论坛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歌颂了在灌水中结下的友谊。唐朝还是一个开放朝代,李白和外国网友晁衡也经常相互灌水,吟湿作河。灌水国际化了。
1 W' O2 s* p, t4 |" V; {
7 L7 S. l3 `4 W/ b, m4 C8 h; c4 ^% H9 `( [: V) V# E' o& H2 d9 @
继唐湿后的宋词则又是另一番灌水风光。后人把宋词按照灌水风格分为两派,其一为豪迈派,代表人物苏轼,写下了“大江东去”的壮丽篇章。其二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只要有人灌水的井边,就有人转贴柳永的词。宋朝理学也很发达,继承了孔子的“一灌之道”。章太炎先生云:“仲尼以一灌为道为学。灌之者何?只忠恕耳。”因此宋代的儒者以天理人性为基础,对灌水作了深刻的思辩分析。 0 R( L ]( }- k; Y9 }$ j
9 k7 e5 q- a ]; d7 }8 ~
8 c3 `2 x% i2 C' [: S
明朝的灌水文化开始走向民间,其间有两位畅销小说的作家,一名施耐淹,一名罗灌中,他们对灌水小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施耐淹的小说干脆以《水壶》为名,以发扬灌水文化。其间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的灌水作品,如戏曲《十五灌》等。 " y7 i: Y9 T# Q8 }) W5 Y
3 M) \6 E# G% T @
0 P I5 A& c( E- Q' q
水至清则无鱼。清初文字狱,见灌水贴就砍,使得灌水贴子大大减少。鹿鼎公韦小宝水灌雅克萨城,签订尼布楚条约,方显出灌水英雄真本色来(黄澄澄的)。其后乾嘉学派则埋首于故纸堆中,专心整理老贴子。正是由于他们勤勤恳恳的工作,一些精彩的灌水之作被保留了下来,而不至于被淹没。 * k+ u! z. `3 H
2 `) p, C6 F( ?, c
% _% i1 F6 s! l3 i* j纵观中国的历史,是5000年灌水的历史。值此跨入21世纪之时,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谱写灌水的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