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
6 ^/ B+ r" k! i/ p% f1 Q+ C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9 h7 I! S1 K0 z& _
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 ?3 C' Z) D% S( |
7 w" q* M' g* y6 } i0 u$ ?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 ]7 A$ A' S; A0 j4 J& a7 z' R
;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 W! `# J1 R Y4 [
省名至今未变。
. W% k `" @; u5 U0 U) ~
( N. b. Z( [8 q) d9 B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
; u& w5 b& t8 E3 T$ w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
3 N2 E5 H b6 ], u0 D* p0 h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 q6 Z% L4 _% e. R/ `( S
3 v' a+ L$ n& J) u' ?- A; O* U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
4 i; ]' T9 Q+ ]3 R9 H( v6 |5 o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
8 K) g0 c- c( k% x* t, ~4 f, _4 x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4 p0 ^! Z% s; `4 w& C, J
。 & z5 r$ ~- k2 l0 D U
( T: A( c' u& h' T4 S+ s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
) v$ c( o$ y+ {( h. U! y6 K9 y4 Z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
3 c1 G: a& X* C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 B, {) Y* F8 ?' H
* U2 h: ?4 M) J2 T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6 C1 r2 G6 k9 `5 }) G t( T4 x
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
: O2 P5 ^$ o C8 K;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6 O, k3 q' U# S- X" @
1 U$ D7 ^8 U5 S+ @3 Y% s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
9 i$ r' [" U$ C! p,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5 G6 r* N v- P5 m# U( F
名至今未变。
8 A0 R& G3 N7 N* K! y7 @; J) `8 }, W/ l1 J8 a1 x5 k2 s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
. h# L' ~1 p) V1 a1 H; t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
/ n3 j. B5 i6 l7 s0 Q, D# F& `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 Y0 `: q9 q. ?# o& c( y$ \+ g O0 M4 L- b+ v @& Y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
5 R5 l7 A; n+ T% a. \3 y) E: p未变。
o2 A! @0 ?1 o- S R, h. _5 A/ S( C: c4 C4 h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 ^% V( Q. X2 \2 @6 S( l7 _# I
;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
, X0 B8 l' Q; S6 x; r6 p c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
0 S6 g b: U$ d) `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 y# W5 a! Q9 M5 g& Q
( ? P. P6 P8 Y6 k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
4 u4 X% Q- T! y" u4 E2 d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 E! A# q, O) r/ I5 A$ @* O6 \
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1 C/ I3 W1 A3 h, L! _ I。
, `3 \* J: {& q, p0 o g* m k# z1 A/ w8 {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 i7 `& a; |2 k
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 s' k0 h# R* A4 \
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9 p p% b1 l/ `7 _
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 o+ r, `) P" }# V' y# }4 P8 E I3 }4 m" w: @; x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
9 d, V- L& e6 l/ x9 e& r4 G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1 M# M5 v: T2 h. u
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5 X) F4 ?9 F; k. ^# \8 M
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 ]6 B( A- }4 v" r* ]) R8 a) }
& M i; i; g% Q; R5 z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6 C S) ?4 s5 G
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
$ f# k4 H8 M6 i0 g2 Q* B' @名至今未变。 t6 b1 Q1 q w$ D% q" ]) _6 G7 s- X
/ G- i. S# x6 |. z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
0 M# k* [! S7 s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
3 R; W# ^- e4 ]" m" O. ~ r),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7 }1 ?' I. R8 C
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6 |" o9 X3 T* T- Y$ }' s+ F
: [/ T) {! O# e- J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 |# b0 \% y. Q) ?( r o* x$ f9 I
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
$ f7 G% ~* E% t2 C" f2 r;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k1 E* w9 v* _# t, W" Q# K- A
# h6 Z9 I& C& N: x+ y3 r1 l 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汉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 ?7 t: J" R1 H
;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
& b r: t. ~. P( ^省,省名至今未变。 4 J% l; W4 Z) M5 m8 U" a
8 Z3 n) L0 |1 K, z. V
贵州:以贵山得名。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8 _3 ~0 ]0 \% b$ X
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9 E4 {9 |1 \0 P
* y- R4 Q; ~: m& F5 U3 _7 R- ?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7 t7 e5 P4 z" x0 O$ W) z$ [ e
: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0 z( s0 Y& `' o
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
# u6 N$ \1 G2 w h,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
8 J# j$ \' o$ E( [$ u" _;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 W% y& L6 @* y5 r" s+ ~3 p8 v6 t# P
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 o" m. c3 e' V/ o/ k
' E6 W; c& F$ h5 A* \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
$ X1 R. _) z* _) g, F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
1 {: ^( D& ?5 M+ G4 T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 V9 g. ?; O: n3 R+ ~. O3 \4 n% k6 H: o, r h/ f; f- H" _
陕西:以陕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
) l- G) P! N( J6 {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延、?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
7 W, o. N" |7 G' n; }5 w9 y9 t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 L/ A1 Y5 z, Q) H! o; w。 , g; o& `8 b) Q0 D1 y
: x, g% ?+ H2 Y9 z0 w, S+ ` 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
. k0 y1 D5 i. B l( Q7 g: ~- G+ D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省名% I( q. R( L% x8 M: {) e: [) d, Q
至今未变。
4 M1 c- l: `* i/ t
0 |9 a9 _, c/ K" F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
" O* J% k/ B) u2 ]4 `) [ M! o! c# z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
W- C: [" M# Q: A- Z% w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 c+ k F# v0 ~0 ?1 ~& u" K
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 M6 D8 J9 S# M# H! w* K。 v5 a$ u6 y3 C
: b3 u* C; i8 K# W+ N8 E
海南: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
% T6 q& x. J+ j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
7 W( l# k/ F. m7 D. T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 r. m F+ T' D2 l! C
( E+ U f( e; V# C 台湾:以台湾府得名。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
' n+ h, j' O* {3 H1 G& ^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郑氏,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
1 x, @6 N: M7 P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 ]9 X* Q; F2 G9 Q8 F# L
;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
% \7 N) ?" B9 R. v6 a
' ~. a4 ^2 M9 K: j. P- ?1 B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 V" V; L" k% W6 X( x* k
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 K: p3 ]$ R* l- v1 N
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5 m( c0 f( K7 g' G- |
: f% f' I/ W9 ]& z) ?& F5 k+ }- w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
5 _. z, p! A" p/ D; z. x. V R0 A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 n2 X! _- n7 ~
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
+ V+ K; ]$ {, w0 i/ M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J- D X1 G) N& p+ u
3 k9 g9 a3 o- M- X 新疆: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 G2 |* e; I9 r. m1 y; a
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
2 n6 h) n% J5 E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未设新疆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
( G' M# z$ H! l* n. u( O$ u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儿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