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聊天专门店 收藏本版 今日: 0 主题: 3126

1872 2

自由的互联网中,谁在展示网络暴力?(推荐大家都看看-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4 17: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络暴力”、“网络暴民”等概伴随着Web 2.0的互联网再度兴盛,是免费和低收费下的低成本网络建站模式,但是眼球经济的本质,仍然没有改变。广泛被关注的网络暴力,体现在群体对个体的袭击中,可以被隐藏的网络暴力,发生在个体对群体侵权里;自由的互联网,以承载娱乐为商机,也以承载娱乐为痛楚。   `0 _4 {2 j, _- ^# |
: I1 {/ _0 a# E/ ^  H; F9 _
  谁在展示网络暴力?
+ Z- X: G  k; a7 E- G0 H( k2 S+ c5 o2 L
  “网络暴力”、“网络暴民”等概念,随着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逐步丰富,也更广范围地被社会所知道、所了解。
0 M  b7 z* u& L- X( ?" }# P& x
% v/ C5 t6 m( Z( a# _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在其博客遭受无端谩骂之后,慨叹说,“目前网络世界最大的负面效应是语言暴力泛滥。”但是,无论早期的“川航张敏佳”事件,还是近期的“铜须门”争端,都在为中国互联网不断创造娱乐和传奇,而从看客到哄客的转变,使得中国网民正遭受全球范围的指责——“以键盘为武器的暴民”,是对网络暴民的新诠释。
& _5 G4 o! ^7 b% D
' t9 t9 W, E7 `  是民不可欺的真相展示,还是假面舞会的放纵之举?当道德谴责穿越网络到达现实社会,“正义”已经被偷换概念,而“暴力”则完好地保存了。
+ h! ~) n- `/ E* N, [# [9 g  _" r' C! i' K
  键盘成为“暴民”武器?  l2 r4 {0 P( N0 ^: m, i: I, B+ P4 J

1 \+ s! A0 s6 F5 H: o. e$ q( P  不同的网络暴力事件起因差异甚大,但是最终的结局,却相差无几,处于事件中央的人,不仅遭受极大的心理压力,而且现实生活因为网络而被彻底颠覆。# Z4 `: e! s, }) }5 e+ p/ D
( ?- J( @; K: k. H- w/ x7 W
  2004年8月8日开始的“川航张敏佳(小小马哥)”事件,最终以公安机关介入提审当事人、所在单位四川航空公司对其除名,以及被勒令在网络上发表“忏悔书”告终,法学专家开始反思,以过激途径对张敏佳的调查,以及该调查产生的直接后果,整个过程是否合法。
* ]* X( g  t) @3 `* \. ~/ g  Z9 H! l/ i8 m" o
  2005年9月5日,西南大学女学生陈易在天涯发贴,表示要“卖身救母”,目的是求获捐款资助,以帮助其母亲进行手术,随后网友“八分斋”赴重庆调查并写出质疑文章,引发对陈易的大范围谴责。在母亲去世后,陈易在网上公布所有捐助开支及剩余款项,有文章认为,“陈易救母失败,某种程度上是网友集体杀人”。
6 p% R3 g' N5 {) Y
4 r1 }0 f' U$ T  2006年2月26日,娱乐网站猫扑网首发“踩猫”照片,短短数日内,网民组织的“缉凶”行动席卷互联网,包括踩猫者、拍摄者、传播者在内的多方信息被大面积发散。最终被调查者被单位停职停薪,“进行反省”,事发地黑龙江省萝北县为“增强公民关于爱护小动物的意识”,悬赏两万元征集“具有教育意义标志性建筑”方案。身处事件中央,踩猫者在道歉信中表示,“这事不仅伤害了广大网民及市民,同时也伤害了我的亲人和朋友,尤其是我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女儿,伤害更深的是我本人”,“我个人的隐私被别人炒作,自己不经意被别人去利用,我是多么的可悲、可恨!”
6 T* {  ?8 A: C- }2 a0 q  a/ Z, a' V, f; e2 d2 d; d
  在踩猫事件之后,“魔兽世界铜须门”事件成为网民集体蜂拥的对象。河南省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程明武告诉记者,“出现这些现象的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在于‘网络道德’的涵义被曲解了。”他表示,网络调查可以作为现实调查的参考,但是不能直接用于现实中的评论依据。5 C  O$ ~, h3 @
  j2 G3 H6 H( I2 V
  “道德前者性格,性格决定名誉,名誉决定前程,由于网络匿名性现实,导致了很多评论随意性比较严重,网络调查也很可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如果现实里的主管单位,依据网络调查得出结论、采取措施,很有可能对信息被侵犯者是不公正的。”程明武表示,对网民在现实中的情况调查,应当由公正和权威的机构去进行,“网上调查不能用来评价现实的情况,这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处理网络事件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4 T7 N" }1 r1 d
- [. C7 D' F! N5 n! c
  “从法律角度看,踩猫事件和铜须门事件有着不同的特征,所以判断也应当有差别。”盛邦(中国)法律顾问有限公司执业律师于国富说,“踩猫事件本身是违反了一些社会法规的,所以对于事件制造人本身,以及为了某些利益目的传播的人,应当予以处罚,但是不应当由网络人发起惩罚,而是应当由执法机关进行处罚。而铜须门事件中,绝大多数参与者属于盲从者,从法律角度看是可以不予追究的,应当将事件直接肇事者和恶意充当鼓动作用的关键人物调查出来,进行处罚。”
1 v) i  n4 ?, m. |" R
8 I; A# k) a# T) D  ]" R% B  正是由于网络的匿名特征,使得网络道德底线很容易被冲破,而随意性因此增大。“网络调查很大程度上可能并不负有责任感,这就使得网络暴力宣泄的可能性增大了。”程明武说。
* p' R3 R/ R, T7 y& R% D& g, w, A
3 |+ R0 o1 [: `  随着网络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一些国际媒体在报道中国网络暴力事件时,已经给这些事件的参与者冠以“强加道德的批判哄客”和“以键盘为武器的暴民”等称呼。
" X, ]9 @2 _" `1 o8 y5 }
( ^, g6 a0 s4 [$ `! L9 ]  h5 F* G  网络暴力大多源于定位模糊的各色论坛,而大中型网站在新闻关注的幌子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如此恶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下,《文明办网倡议书》容易蜕变成“互联网上的形象工程”。
- t. }" T! p' e* E) v7 r, K
5 U9 [# J# p3 u' f: Y( z' U  违法和可靠间“幻变”的证据8 z* w/ B8 S" A: w
& d7 a4 p  l  `8 t- e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网络群体暴力躁动的背后,有互联网新模式变迁的影子。
( s4 B/ a, b7 E4 {7 n. ^) [' [  i* m) G" f5 [5 L7 G
  “不容忽视的另一个现状是,随着互联网的再次兴盛,也就是所谓的Web 2.0时代的繁荣,大量处于模糊模式的论坛成为网络暴力的发起地。”北京市华联律师事务所深圳分所主任杨一平律师为,现实中骂人可能导致开骂者自己的社会评价降低,网络上骂人给被骂者带来的名誉上的负面影响,可能比现实中更为严重,但是相对而言的惩罚却要少得多,特别是形成群起攻之的局面之后,人们看到的,更多只是被骂者的窘境,起诉所有开骂者,总是很困难的。“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碍于脸面或体面,一般还都不敢肆无忌惮和为所欲为,但一到网上,由于其认为是虚拟世界,又不必留下实名,所以就变得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骂了。实践证明,在网上‘大开杀戒’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名实姓,这些人的根本目的,无非就是起起哄、发泄一下内心的不满而已。”他说。
1 \+ V" ~4 ^* I- L( I( A
6 Z" M' |' B" Y! \0 r! [  “从恶语相加,到劫持域名、邮箱、封ID,乃至窃取他人网上私密资料,网络暴力的背后,是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社会道德意识的扭曲。”于国富律师表示,他一直在呼吁“网络不是黑社会,大家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但是在大量的论坛以及个人博客中,“群骂”现象不仅没有减弱,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3 V' o7 v: p" [0 Q6 h" T+ Q5 M2 V" j; I: u
  随着一系列免费论坛系统和个人门户建站系统的被大量的个人网站采用,人群结集的速度以空前的速度增加。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免费或低收费论坛系统及个人博客网站建设源程序建站,这些源程序包括Dvbbs(又称为DreamVision技术解决方案)Discuz、PHPWind、BBSXP、oBlog、PJBlog2、PHPBB等。正是这些免费和低收费建站系统的帮助下,一大批个人网站系统迅速建立,成为聚拢一部分人群的利器。9 D* m! p6 M5 I  k! ^( N
8 x% ]7 A2 t2 |8 \# n" H& y
  “从某种程度上看,现在Web 2.0只是眼球经济的继续,所谓用户体验,不过是进一步满足网络用户现实中失落情绪的补充。”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黄澄清告诉记者:“中国的网民仍然在以很高的速度增加,网络如何消化如此大规模的网民,应该值得研究,不能只看到数量增长,也要考虑到方向引导。”黄澄清表示,提倡绿色上网,和挖掘网络新经济活力并不矛盾,重点在于建立多种能够形成良好环境的运营模式,而不是简单地看规模。
/ C& a7 z; N% Q& l7 i' S
2 {* B. P! D. m  河南省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程明武则对现有的互联网环境表示担忧,他告诉记者:“之所以形成网络暴力,是有其本质原因的。政府也好、舆论也好,一直在呼吁要文明上网、上绿色网站,但是更应该看到,从网民端抓文明上网,并不是好途径,既要花费更多的控制成本,也很难起到作用,毕竟这个群体太大了。”
$ w* g4 \3 c' R1 F; b3 t$ x! |$ J8 a9 U" V) k1 K6 ]
  2006年4月9日,北京地区14家网站发起《文明办网倡议书》行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入该倡议、签署倡议书的网站越来越多,但是专家仍然对比表示担忧。“倡议书从根本上看仍然只是行业自律行为,主观性意愿色彩较浓,能否长期坚持,挑战较大。政府还是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的法律机制,以强制方式维护互联网空间向健康方向发展。”程明武说。' Z9 R8 R4 j% l4 H* |0 k& @

* p) t, i0 f6 t( `' H- J( `$ `2 S  “依靠自发性的倡议,不能杜绝网络暴力的持续发生。”陈一平律师说,“我们也可以看到,签署倡议书的都是大型网站,而网络暴力的发源地,却往往是网上的小社区、小论坛,随着事态进一步扩大,大网站则以新闻关注的形式推波助澜,进一步加大了网络暴力在现实中的影响力,也间接加重了对事件个人的伤害。”他认为,无论从从网络道德层面疏导,还是要求网站自己做出清醒判断,都是不现实的,关键是现实中的执行机构要明确,是否充当网络暴力的延续作用力支撑。“从法律的角度看,无论是川航张敏佳,还是今年的踩猫事件,网民自发的‘取证’都属于‘违法取证’,从法律程序上应当不予采信,那么最终在现实中给予当事人的巨大压力和影响,是否合适就值得商榷了。”/ _4 c( M: O  b8 ^9 _2 H. z( s

7 s: x9 l# U7 O3 z2 P1 T3 I  作为这两起因为网民义愤填膺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现实延续,当事人被所在单位除名或停职,现实生活遭到毁灭性打击,更有甚者,后者为了消除所谓“负面影响”,花费2万元征集“爱护小动物标志性建筑方案”,更被专家们一致看成“不妥当”或者“形象工程”。4 h1 ?- k( t+ C" U& E7 [1 l% N
. N4 ~1 v& i- X# F0 ^8 U1 O
  网络暴力并不仅仅是集体对个体的权利践踏,就在少数“个人网民”因为被多数“集体亡命”炒作而身陷囹圄的同时,大部分人的权益,也正在被个别利益组织当作渔利的工具。
. g( {! l  A# r, Z/ Y7 P
+ Z( \: \+ c& _9 M6 \& O& b2 o  “一对多”可能也是网络暴力$ i0 g4 Y, i6 \+ E

) N6 f# w. b' t; v8 I) G0 M  2006年初,一家名为“全球最大中文搜人引擎”的网站Ucloo广受关注。由于该网站通过手机注册、对搜索信息明码标价“一元一条”,被认为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而被广泛谴责。在1月中旬,该公司.cn域名被封,Ucloo一度表示要控告域名注册代理商违约。5 z# a" ?$ H1 c( b# z2 \
, `5 e6 w2 D: F. R7 E; A
  7月25日记者再次登录该网站发现,该网站已经取消了收费,改以邮件注册方式进行人名查询,可搜寻信息也大为减少。- J" g' g7 J2 r8 L3 h4 r+ _: I0 a
3 q! t' E4 \; C
  Ucloo在网站中表示,该网站的理念在于提供“搜人”服务,目的是“帮助人们找回失散的亲人,往日的同学、同事和战友”等,是“以完善用户的人生之链为中心”。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温情”的网站,被网民看成“2006年第一流氓网站”,甚至有网民因为该网站更换自己的手机号码,以避免个人信息过度泄漏。  W' _2 O  H/ F2 J* q( J

! ~) Q6 o; m7 l  最为重要的是,Ucloo网站的公司注册地为美国,在被中国媒体聚焦之后,该网站将服务器由上海迁移至美国,进而回避了ICP资格申请、网站备案等国内网站所需例行的程序。( r  L' V6 X5 r! p8 \" I, R6 U

! _6 y  ~- m, M7 u/ J" }# a  “但是这个网站所拥有的信息,仍然是国内民众的,因此在事实上存在对群体民众的侵权行为。”于国富律师告诉记者:“但是在法律界定上,由于我国在这方面对法律规定比较粗略,因此事实上还很难有很恰当的法律依据。”1 H2 K: W6 `3 R

4 x; R/ W" H/ V: A" V9 K* c! E  于国富律师表示,由普通网民去起诉该网站并不现实,“如此庞大的数据,不太可能是Ucloo网站自行搜索和整理的,而是从其他网站购买的数据库。行政机关应当彻查数据泄露源泉,并根据相关法律对出售方进行公诉,由法院进行惩处,然后再根据判决要求该公司所在国法院,判定该数据不能参与到商业行为中。”该律师说。* V8 T( r: @. o
8 ~! J- z  P  q1 j2 d/ x3 E
  尽管Ucloo网站发言人表示,该公司提供的国外个人信息要比国内详尽,并且该网站国外个人信息已经商业化,但是参照相关法律,这一表述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以德国为例,该国早在1997年通过的《联邦信息与电信服务架构性条件建构规制法》就明确保护个人信息,要求任何人、任何公司不能对网民个人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并明确规定“用户在其个人资料被搜集前,应被告知对该搜集、处理及使用的方式、范围、地点及目的。在对用户身份能事后辨认或个人资料的搜集、处理或使用已预先设定的自动化程序中,用户应从一开始就被告知有此程序。”/ G& O, b' S* ~" y* G. `" i

* |9 l4 D! G5 b  z; E  同样,美国也在1997~1998年连续出台《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报告》、《有效保护隐私权的自律规范》、《1998儿童网上隐私权保护法》等多项法律法规,要求网络从业者在网民隐私方面承担责任。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更是通过法律诉讼方式,对侵犯民众隐私的网站和运营商进行曝光和打击制裁,使得全美国网站均在网站上公布自己的隐私保护政策。
4 K7 l  d7 D1 t  \
0 }4 l2 q! e% b5 ~, v  仅以这两国的个人隐私保护法律法规为参照,就可以看出,Ucloo其实在全球范围内都可能因侵犯公众隐私权而遭起诉。更有媒体调查显示,Ucloo的中国网民数据库,很可能来自某同学录网站的注册信息数据库,这就使得商业利益组织涉嫌对网民采取“信息暴力”的可能性增加。
. B3 n7 u9 K; K# B
- h4 Z1 P7 n' P. r  2006年3月政协会议期间已经有委员提出《个人信息数据保护法的提案》,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呼吁不断高涨。
4 V6 n1 g  y. B5 e' ^, ?- y# x1 P- L, r/ W" ]
  “一方面是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另一方面是我国采取的‘成文法’体制,这两者的差距正在加大,这也是我国法律跟不上现实需求的原因。”于国富律师说。
1 M- p' W, y, V9 c" _% J) J. ?; W' l( O
  无论是群体对个体,还是利益个体对公众群体,只有个人信息数据能够从法律层面得到保障,才能够最大程度防范网络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而在这之前,在“民不可欺”的幌子下,以“吸引眼球”为真实目标的Web 2.0负面事件,还将不断上演。. ^" H+ P/ V6 B: u

7 x" y& @  |, R1 ?* X. T' F  “铜须门”事件简述# J5 t  G8 k& r+ G% G

& X8 E' h0 K, [9 a7 e  2006年4月12日,网名为“锋刃透骨寒”的男子在国内某论坛发帖,指称《魔兽世界》游戏麦服联盟“守望者”公会会长利用网友聚会后与其妻子发生不轨行为,呼吁网友给予帮助。
/ `" ~" _) ~  S6 k. G
9 J9 E" ~7 h( Y  短短3天内,百度搜索该信息IP地址超过百万,网友在游戏中举行静坐、游行、谩骂、自杀等集体性示威,声讨会长铜须。
: E: G# t5 k6 M. s4 z) W
8 ~: l" W' g' K. R9 c  V  4月14日,“锋刃透骨寒”发表申明,称其帖子及其中的QQ聊天内容多有杜撰,“游戏已经结束”,但大部分网友认为,“锋刃透骨寒”发表该声明是迫于现实压力,如果就此放手,则会使坏人逍遥,起不到“治病救人”的目的。5 G# |% r$ {. M0 c8 i) l
4 }& }4 |5 \! H: E% m
  声援网友组成“网络狗仔队”,通过多种途径调查,4月16日,铜须真实身份及联系方式被公布在网上。
" z! G5 ^( G8 R" \/ @- Z, ]) F( h5 D
  网友在网络中发出“江湖追杀令”,表示“郑星同学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呼吁广大机关、企业、公司、学校、医院、商场、公路、铁路、机场、中介、物流、认证,对郑星及其同伴进行抵制。不招聘、不录用、不接纳、不认可、不承认、不理睬、不合作。在他做出彻底的、令大众可信的悔改行为之前,不能对他表示认同……”3 I9 V) Q6 C  d
$ [, D' P3 |5 ], N/ F
  4月18日,迫于压力,尚为大学学生的“铜须”通过视频文件方式对事情经过进行澄清,遭到网友的更大面积谴责。
( w/ ?+ f  D" F) @8 G& ~0 y) ?$ X) ]4 _: ^  g( g7 X( _! s0 b
  各大网络媒体、主流社区论坛和社会新闻媒体迅速跟进,“铜须门丑闻”从网络事件演化为社会性事件。, y3 s/ _7 J2 i& @% V! F" E

4 [( |/ B, K  l4 ~* o8 H  6月2日,中央电视台《大家看法》栏目播出《铜须在电视媒体回应网友讨伐》,网上评论普遍认为,央视在批评网民行为是“网络暴力”的同时,对事件本人的道德评价进行了回避。
发表于 2006-8-4 17: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有些地方说得不错,转给大家看看
发表于 2006-8-4 20: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傲天♂浪子追风 于 2006-8-4 17:01 发表
9 ]3 N1 V' J* z- _. E5 Z: i# G觉得有些地方说得不错,转给大家看看

7 f; [" F: s5 P# y发现浪子现在也喜欢用表情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傲天阁游戏公会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 020-88888888
事务 QQ : 85075421
电子邮箱 : admin@admin.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傲天阁游戏公会 ( 粤ICP备14058347号 )|免责声明

GMT+8, 2025-7-28 05:49 , Processed in 0.08797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