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05:17
第十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①, 阴以图之②,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③。
①信而安之: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 疑心。
②阴以图之:阴,暗地里。
③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实质强硬尖利。
古人按语说: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
一日玮方对客奕棋,会有叛夸数千,亡奔夏境。堠骑(骑马的侦宿员)报至,诸将
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日.“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
袭己,尽杀之。此临机应变之用也。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宋将曹玮,闻知有人叛变,他非但不惊恐,反而随机应便,谈笑自如,不予追
捕,让敌人把叛逃者误认为是曹玮派来进攻的,把他们全部杀光。曹琼把笑里藏刀
和借刀杀人之计运用得何其自如!古代兵法早就提醒为战者:切不可轻信对方的甜
言蜜语、空头支票,要谨防他们暗中隐藏的杀机。总之,此计还多用于军事政治与
外交的伪装上。
笑里藏刀,原意是指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
的作法。此计用在军事上,是运用政治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
己方的军事行动。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
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
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鞍苦苦思索攻城之
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行,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
主动与公子行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
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干言表。他还建议约定时间会谈议和
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行
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公子行已
钻入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行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
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
气氛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鞍还摆宴款待公子
行。公子行兴冲冲人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行
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骗开吴城城门,占领吴
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三国时期, 由于荆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17年,鲁
肃病死。孙、刘联合抗曹的蜜月已经结束。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孙权久存夺取荆州
之心,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不久以后,关羽发兵进攻曹操控制的樊城,怕有后患,
留下重兵驻守公安、南郡,保卫荆州。孙权手下大将吕蒙认为夺取荆州的时机已到,
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议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青年将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驻守陆口。
陆逊上任,并不显山露水,定下了与关羽假和好、真备战的策略。他给关羽写去一
信,信中极力夸耀关羽,称关羽功高威重,可与晋文公、韩信齐名。自称—介书生,
年纪太轻,难担大任,要关羽多加指教。关羽为人,骄做自负,目中无人,读罢陆
逊的信,仰天大笑,说道:“无虑江东矣。”马上从防守荆州的守军中调出大部人
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陆逊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风报信,约定双方一起行动,夹
击关羽。孙权认定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派吕蒙为先锋,向荆州进发。吕蒙将
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舰内,日夜兼程,突然袭击,攻下南部。关羽得讯,
急忙回师,但为时已晚,孙权大军已占领荆州。关羽只得败走麦城。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05:44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必有损,损阴以益阳①。
①损阴以益阳:阴:此指某些细微的、局部的事物。阳,此指事物带整体意义
的、全局性的事物。这是说在军事谋略上,如果暂时要以某种损失、失利为代价才
能最终取胜,指挥者应当机立断,作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牺牲,去保全或者争取
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这是运用我国古代阴阳学说的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
道理而制定的军事谋略。
古人按语说: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诀,即在
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
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测也。
两军对峙,敌优我劣或势均力敌的情况是很多的。如果指挥者主观指导正确,
常可变劣势为优势。孙膑赛马的故事为大家的熟知,他在田忌的马总体上不如对方
的情况下,使他仍以二比一获胜。但是,运用此法也不可生搬硬套。春秋时齐魏桂
陵之战,魏军左军最强,中军次之,右军最弱。齐将田忌准备按孙膑赛马之计如法
泡制,孙膑却认为不可。他说,这次作战不是争个二胜一负,而应大量消灭敌人。
于是用下军对敌人最强的左军,以中军对势均力敌的中军,以力量最强的部队迅速
消灭敌人最弱的右军。齐军虽有局部失利,但敌方左军、中军已被钳制住,右军很
快败退。田忌迅即指挥已方上军乘胜与中军合力,力克敌方中军,得手后,三军合
击,一起攻破敌方最强的左军。这样,齐军在全局上形成了优势,终于取胜。李代
桃僵,就是趋利避害,指挥的高明之处,是要会“算帐”。古人云:“两利相权从
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以少量的损失换取很大的胜利,是划得来的。
李代桃僵,语出《乐府诗集·鸡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
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本意是指兄弟要象桃李共患难一
样相互帮助,相互友爱。此计用在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
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很象大家在象棋比赛中的“舍车保
帅”的战术。
战国后期,越国北部经常受到匈奴蟾褴国及东胡、林胡等部骚扰,边境不宁。
赵王派大将李牧镇守北部门户雁门。李牧上任后,日日杀牛宰羊,犒赏将士,只许
坚壁自守,不许与敌交锋。匈奴摸不消底细,也不敢贸然进犯。李牧加紧训练部队,
养精蓄锐, 几年后,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准备出击匈奴。他
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见状,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的
士兵与敌骑交手,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和牲畜。匈奴人占得便宜,得胜而归。匈
奴单于心想,李牧从来不敢出城征战,果然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胆小之徒。于是亲率
大军直逼雁门。李牧已料到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给匈奴
单于准备了一个大口袋。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单于兵败,
落荒而逃,蟾褴国灭亡。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
春秋时期,晋国大奸臣屠岸贾鼓动晋景公灭掉于晋国有功的赵氏家族。屠岸贾
率三千人把赵府团团围住,把赵家全家老小,杀得一个不留。幸好赵朔之妻庄姬公
主已被秘密送进宫中。屠岸贾闻讯必欲赶尽杀绝,要晋景公杀掉公主。景公念在姑
侄情分,不肯杀公主。公主已身怀有孕,屠岸贾见景公不杀她,就定下斩草除根之
计,准备杀掉婴儿。公主生下一男婴,屠岸贾亲自带人入宫搜查,公主将婴儿藏在
裤内,躲过了搜查。屠岸贾估计婴儿已偷送出官,立即悬赏缉拿。赵家忠实门客公
孙许臼与程婴商量救孤之计:如能将一婴儿与赵氏孤儿对换,
我带这一婴儿逃到首阳山,你便去告密,让屠贼搜到那个假赵氏遗孤,方才会
停止搜捕,赵氏嫡脉才能保全。程婴的妻子此时正生一男婴,他决定用亲子替代赵
氏孤儿。他以大义说服妻了忍着悲痛把儿子让公孙许臼带走。程婴依计,向屠岸贾
告密。屠贼迅速带兵追到首阳山,在公孙井臼居住的茅屋,搜出—个用锦被包裹的
男婴。于是屠贼摔死了婴儿。他认为已经斩草除很,放松了警戒。在忠臣韩厥的帮
助下,一个心腹假扮医生,入宫给公主看病,用药箱偷偷把婴儿带出宫外,程婴已
经听说自己的儿子被屠贼摔死,强忍悲痛,带着孤儿逃往外地,过了十五年后,孤
儿长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在韩厥的帮助下,兵戈讨贼,杀了奸臣屠岸贾,
报了大仇。
程婴见赵氏大仇已报,陈冤已雪,不肯独享富贵,拔剑自刎,他与公孙许臼合
葬一墓,后人称“二义冢”。他们的美名千古流传。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06:05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①;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②。
①微隙在所必乘:微隙,微小的空隙,指敌方的某些漏洞、疏忽。
②少阴,少阳:少阴,此指敌方小的疏漏,少阳,指我方小的得利。此句意为
我方要善于捕捉时机,伺隙捣虚,变敌方小的疏漏而为我方小的得利。
古人按语说:大军动处,其隙甚多,乘间取利,不必以胜。胜固可用,败亦可
用。
大部队在运动的过程中,漏洞肯定很多,比如,大兵急于前进,各部运动速度
不同,给养可能造成困难,协调可能不灵,战线拉得越长,可乘之机一定更多。看
准敌人的空隙,抓住时机一击,只要有利,不一定完全取胜也行。这个方法,胜利
者可以运用,失败者也可以运用,强大的一方可以运用,弱小的一方也可以运用。
战争史上一方经常用小股游击队,钻进敌人的心脏,神出鬼没打击敌人,攻敌薄弱
处,应手得利。这样用顺手牵羊取胜的例子,不胜枚举。
顺手牵羊是看准敌方在移动中出现的漏洞,抓住薄弱点,乘虚而入获取胜利的
谋略。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意思是要捕捉战机,乘隙争利,
当然,小利是否应该必得,这要考虑全局,只要不会“因小失大”,小胜的机会也
不应该放过。
公元383年, 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势力强大。前秦王苻坚坐镇项城,调
集九十万大军,打算一举歼灭东晋。他派其弟苻融为先锋攻下寿阳,初战告捷,苻
融判断东晋兵力不多并且严重缺粮,建议苻坚迅速进攻东晋。苻坚闻讯,不等大军
齐集,立即率几千骑兵赶到寿阳。东晋将领谢石得知前秦百万大军尚未齐集,抓住
时机,击败敌方前锋,挫敌锐气。谢石先派勇将刘牢之率精兵五万,强渡洛涧,杀
了前秦守将梁成。刘牢之乘胜追击,重创前秦军。谢石率师渡过洛涧,顺淮河而上,
抵达淝水一线,驻扎在八公山边,与驻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峙。苻坚见东晋阵
势严整,立即命今坚守河岸,等待后续部队。谢石看到敌众我寡,只能速战速决。
于是,他决定用激将法激怒骄狂的苻坚。他派人送去一封信,说道,我要与你决一
雌雄,如果你不敢决战,还是趁早投降为好。如果你有胆量与我决战,你就暂退一
箭之地,放我渡河与你比个输赢。苻坚大怒,决定暂退一箭之地,等东晋部队渡到
河中间,再回兵出击,将晋兵全歼水中。他哪里料到此时秦军士气低落,撤军令下,
顿时大乱。秦兵争先恐后,人马冲撞,乱成一团,怨声四起。这时指挥已经失灵,
几次下令停止退却,但如潮水般撤退的人马已成溃败之势。这时谢石指挥东晋兵马,
迅速渡河,乘敌人大乱,奋力追杀。前秦先锋苻融被东晋军在乱军中杀死,苻坚也
中箭受伤,慌忙逃回洛阳。前秦大败。淝水之战,东晋军抓住战机,乘虚而入,是
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唐朝中期,各镇节度史都拥有军事、经济大权,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蔡州
节度使的儿子吴元济在父死之后,起兵叛乱。唐宪宗派大将李诉担任唐州节度使,
剿灭吴元济。
李诉到任,放风麻痹吴元济。散布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朝廷派我来,只
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至于攻打吴元济,与我无干。吴元济观察了李诉的动静,见
他毫无进攻之意,也就不把李诉放在心上了。
其实李诉一直在思考攻打吴元济老巢蔡州的策略。他趁机擒获了吴元济手下的
大将李佑,对他优礼有加,感动了李佑。李佑告诉李诉,吴元济的主力部队都部署
在洄曲一带,防止官军进攻,而防守蔡州城的不过是些老弱残兵。蔡州是吴元济最
大的空隙,如果出奇制胜,应该迅速直捣蔡州,活捉吴元济。
李诉在一个雪天的傍晚,率领精兵抄小路,神奇地直抵蔡州城边,趁守城士兵
呼呼大睡时,爬上城墙,杀了守兵,打开城门,部队静悄悄涌进了城。筹吴元济从
睡梦中惊醒,发现宅第已被围困,负隅顽抗,终于被捉。李诉将吴元济装进囚车,
押往长安。驻扎在洄曲的董重质见大势已去,也向李诉投降。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06:23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复者②,阴之媒也③。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 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
③阴之媒也: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
媒,媒介。
“复者,阴之媒也”,意即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
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古人按语说: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挥其锋。兵书云:“军旁
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孙子·行
军篇》)。
兵法早已告诫指挥者,进军的路旁,如果遇到险要地势,坑地水洼,芦苇密林,
野草遍地,—定不能麻痹大意,稍有不慎,就会“打草惊蛇”而被埋伏之敌所歼。
可是,战场情况复杂变化多端,有时已方巧设伏兵,故意“打草惊蛇”,让敌军中
计的战例也层出不穷。
打草惊蛇之计,一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方发现我
军意图而采取主动;二则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动,中我埋伏,聚
而歼之。
打草惊蛇,语出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王鲁为当涂县令,搜刮民财,贪污
受贿。有一次,县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贪脏。他见到状子,十分惊骇,情不自禁地
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敌方
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
置、 运动状况再说。
公元前627年, 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
夺取郑国都城。大夫蹇叔以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
会作好迎战准备。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
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
士兵收尸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逼走了秦国安插的
奸细,作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
部队经过崤山时,仍然不作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
晋国不会攻打秦军。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山险蜂峡谷中埋伏了重兵。一个炎热的
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股部队,孟明十分恼怒,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
突然不见踪影。孟明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这时鼓声震天,杀
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涌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秦军不察敌情,轻举
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
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李自成起义部队逐步壮大,所向披靡,公元1642年,围困明朝都城开封。崇祯
连忙调集各路兵马,援救开封。李自成部已完成了对开封的包围部署。敌人二十五
万兵马和一万辆炮车增援开封,集中在离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李自成为了
不让援军与开封守敌合为一股,在开封和朱仙镇分别布置了两个包围圈,把敌军分
割开来。又在南方交通线上挖一条长达百里、宽为一丈六尺的大壕沟,一断敌军粮
道,二断敌军退路。敌军各路兵马,貌合神离,心怀鬼胎,互不买帐。李自成兵分
两路,一路突袭朱仙镇南部的虎大威的部队,造成“打草惊蛇”的作用,一路牵制
力量最强的左良玉部队。击溃虎大威部后,左良玉果然因被围困得难以脱身,人马
损失过半,拼命往西南突围。李自成故意放开一条路,让败军溃逃。哪知,左良玉
退了几十里地又遇截击,面临李自成挖好的大壕沟,马过不去,士兵只得弃马渡沟,
仓皇逃命。这时等在此地的伏兵迅速出击,敌军人仰马翻,尸填沟堑,全军覆没。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06:41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①;不能用者,求借②。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
蒙求我③。
①有用者,不可借;意为世间许多看上去很有用处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去驾驭
而为已用。
②不能用者,求借:此句意与①句相对言之。即有些看上去无什用途的东西,
往往有时我还可以借助它而为己发挥作用。犹如我欲“还魂”还必得借助看似无用
的“尸体”的道理。此言兵法,是说兵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甚至是看去无什用
处的东西,努力争取主动,壮大自己,即时利用而转不利为有利,乃至转败为胜。
③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语出《易·经蒙》卦。蒙,卦名。本纷是异卦相叠
(下坎上艮)。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坎为水为险。山下有险,草木丛生,故
说“蒙”。这是蒙卦卦象。这里“童蒙”是指幼稚无知、求师教诲的儿童。此句意
为不是我求助于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于我了。
古人按语说.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境之意也。凡—切寄兵权
于人,而代其攻宁者,皆此用也。
历史上常有这种情况,在改朝换代的时候,都喜欢推出亡国之君的后代,打着
他们的旗号,来号召天下。用这种“借尸还魂”的方法,达到夺取天下的目的。在
军事上,指挥官一定要善于分析战争中各种力量的变化,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
的力量。有时,我方即使受挫,处于被动局面,如果我方善于利用敌方矛盾,利用
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也能够转被动为主动,改变战争形势,达到取胜的目的。
借尸还魂:原意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
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战争中往往有这类情
况,对双方都有用的势力,往往难以驾驭,很难加以利用。而没有什么作为的势力,
往往要寻求靠山。这个时候,利用和控制这部分势力,往往可以达到敢胜的目的。
秦朝实行暴政,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大家都有反秦的愿望,但
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就难成大事。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被
征发到渔阳戍边。当这些戌卒走到大泽乡时,连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没,眼看无法
按时到达渔阳了。秦朝法律规定,凡是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的戌卒,一律处斩。
陈胜、吴广知道,即使到达渔阳,也会误期被杀,不如一拼,寻求一条活路。他们
知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这种思想,正是举兵起义的大好时机。陈胜又想到,自己地
位低下,恐怕没有号召力。当时有两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个是秦始皇的大儿子
扶苏,温良贤明,已被阴险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杀害,老百姓却不知情,另一个是楚
将项燕,功勋卓著,爱护将士,威望极高,在秦灭六国之后不知去向。于是陈胜,
公开打出他们的旗号,以期能够得到大家拥护。他们还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心理,
巧妙地作了其它安排。有一天,士兵做饭时,在鱼腹中发现一块丝帛,上写“陈胜
王”(这个王字是称王的意思),士兵大惊,暗中传开。吴广又趁夜深人静之时,
在旷野荒庙中学狐狸叫,士兵们还隐隐约约地听到空中有“大楚兴,陈胜王”的口
号。他们以为陈胜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天意”让他来领导大家的。陈胜、吴广
见时机已到,率领戍卒杀死朝廷派来的将尉。陈胜登高一呼.揭竿而起。他说:我
们反正活不成了,不如和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就是死,也要死出个样儿来。于是,
陈胜自号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占大泽乡,天下云集响应,节节胜利,所向披靡。
后来,部下拥立陈胜为王,国号“张楚”。
赤壁大战之后,刘备势力增强,但还不雄厚。他和孙权都把眼睛盯住四川,那
里地理位置好,资源丰富,是个可以大展宏图的好地方。但是,曹操统一中原的决
心已定,虎视眈眈,牵制住了孙权的力量。刘备、孙权一时都对四川无法下手。公
元215年, 曹操进攻汉中,张鲁降曹。益州刘璋集团形势危急。这时,刘璋集团内
部争权夺利,分崩离析。刘璋深怕曹操进攻四川,心想,不如请刘备来,共同抵御
曹操。刘备得讯,喜不自胜,正中下怀,这不正是他进军四川的大好时机吗,他派
关羽留守荆州,亲自率步卒万人进入益州。刘璋推举刘备为大司马领司隶校尉,自
己为镇西大将军兼益州牧。
刘备、刘璋的这段“蜜月”肯定长不了。一日,刘备接到荆州来信,说曹操兴
兵侵犯孙权。刘备请刘璋派三万精兵、十万斛军粮前去助战。刘璋怕削弱了自己的
力量,只同意派三千老兵出川。刘备乘机大骂刘璋:我为你抵御曹操,你却吝惜钱
财,我怎能和你这种人合作共事!于是向刘璋宣战,乘胜直捣成都,完成了占领四
川的计划。刘备就是借刘璋这个“尸”,扩充了实力,占据了四川,为以后建国打
下了基础。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07:00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②,往蹇来连③。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
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②用人以诱之: 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 人),使他向我就范。
③往蹇来连: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
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
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连,艰难。这句意为: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
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
出其不意而致胜。
古人按语说: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
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
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陈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
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
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
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恶之以人事也(《后汉书》五八《虞诩》、《战略考
·东汉》)。
《孙子兵法》早就指出:不顾条件地硬攻城池是下等策略,是会失败的。敌人
既然已占据了有利地势,又作好了应战的准备,就不能去与他争地。应该巧妙地用
小利去引诱敌人,把敌人诱离坚固的防地,引诱到对我军有利的战区,我方就可以
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天时、地利和人为条件,一定可以击败敌人。
前面讲的虞诩智骗羌人的故事就是个好例证。他故意说等待援兵,松懈了敌人
的斗志,分散了他们的兵力;他日夜兼程行军,充分利用了时间;他还增加灶的数
量,让敌人误以为援军已到,不敢轻举妄动,都在于扰乱故人的意图。这样就充分
发挥了己方的主动性,牵住了敌方的牛鼻子,以己方的意图随意调动了敌方,终干
取得了平羌的胜利。
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
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旦兵力众
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
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
承父志, 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
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
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
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
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
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
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
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
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
言迷惑住了。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
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
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
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
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东汉未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
受到羌人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
道,真是进退两难。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
扎营。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
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虞诩见敌人离开了
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山谷。他命令在急行军时,
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
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
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07:17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①。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
刃②。需,有孚,光③。
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
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
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上不 沾血。
③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
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
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
等待。《易经·需》卦卦辞:“需,有享,光享”。孚,诚心。光,通广。句意为:
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包含耐性),就会有大吉大利。
古人按语说:所谓纵着,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
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蹑之,故展转
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
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打仗,只有消灭敌人,夺取地盘,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穷寇”狗急跳墙,垂
死挣扎,己方损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马,不等于放虎归山,目的在于让敌
人斗志逐渐懈怠,体力、物力逐渐消耗,最后己方寻找机会,全歼敌军,达到消灭
敌人的目的。诸葛亮七擒七纵,决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终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获
的影响, 稳住南方, 在地盘上,次次乘机扩大疆土。在军事谋略上,有“变”、
“常”二字。释放敌人主帅,不属常例。通常情况下,抓住了敌人不可轻易放掉,
以免后患。而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七擒七纵,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上,
最后终于达到目的。这说明诸葛亮深谋远虑,随机应便,巧用兵法,是个难得的军
事奇才。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
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
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
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
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
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
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
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
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
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
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沪水
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
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
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
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
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
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
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
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
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
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
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
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
苛捐杂税, 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
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假本没有
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
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07:36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①,击蒙也②。
①类以诱之:出示某种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他。
②击蒙也:语出《易经·蒙》如。参前“借尸还魂”计注释④。击,撞击,打
击。句意为:诱惑敌人,便可打击这种受我诱惑的愚蒙之人了。
古人按语说: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
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
门,屈嘏曰:“纹小而轻,轻则寡谋,请勿捍(保护)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
人获利。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
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战争中,迷惑敌人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
应用极相类似的方法, 以假乱真。 比如,用旋旗招展、鼓声震天来引诱敌人,属
“疑似”法,往往难以奏效。而用老弱残兵或者遗弃粮食柴草之法诱敌,属“类同”
法,这样做,容易迷惑敌人,可以收到效果,因为类同之法更容易造成敌人的错觉,
使其判断失误。当然,使用此计,必须充分了解敌方将领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军事
水平、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这样才能让此计发挥效力。正如《百诫奇略·利战》
中所说:“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击
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庞涓就是因为骄矜自用,才中了孙膑减灶撤
军之计,死于马陵道的。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
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
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此计
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
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
利, 是绣饵; “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
“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
会上钩; 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公元前700年, 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这一年,楚国发兵攻
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
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
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
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
“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
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
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
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
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燥,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
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绞侯听探子报告有
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
兵士跟随。绞候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
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
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
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象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
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
四起,杀声震天,纹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
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公元690年, 契丹攻占营州。武则天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四虽
大将西征,想夺回营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锋孙万荣熟读兵书,颇有机谋。他想到
唐军声势浩大,正面交锋,与已不利。他首先在营州制造缺粮的舆论,并故意让被
俘的唐军逃跑,樵夫军统帅曹仁师见—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黄饥瘦,并从他们那里得
知营州严重缺粮,营州城内契丹将士军心不稳。曹仁师心中大喜,认为契丹不堪一
击,攻占营州指日可待。唐军先头部队张玄遇和麻仁节部,想夺头功,向营州火速
前进,一路上,还见到从营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们自称营州严重缺粮,士兵
纷纷逃跑,并表示愿意归降唐军。张、麻二将更加相信营州缺粮、契丹军心不稳了。
他们率部日夜兼程,赶到西硖石谷,只见道路狭窄,两边悬崖绝壁。按照用兵之法,
这里正是设埋伏的险地。可是,张、麻二人误以为契丹士卒早已饿得不堪一击了,
加上夺取头功的心情驱使,下令部队继续前进。唐军络绎不绝,进入谷中,艰难行
进。黄昏时分,只听—声炮响,绝壁之上,箭如雨下,唐军人马践踏,死伤无数。
孙万荣亲自率领人马从四面八方进击唐军。唐军进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骑兵截
杀,不战自乱。张、麻二人被契丹军生擒。孙万荣利用搜出的将印,立即写信报告
曹仁师,谎报已经攻克营州,要曹仁师迅速到营州处理契丹头人。曹仁师早就轻视
契丹,接信后,深信不疑,马上率部奔往营州。大部队急速前进,准备穿过峡谷,
赶往营州。不用说,这支目无敌情的部队重蹈覆辙,在西峡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围
追堵截,全军覆没。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07:54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①。
①龙战于野, 其道穷也: 语出《易经·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
(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
引本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争斗在田野
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
古人按语说: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功之亏
也。舍胜而不摧坚摘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
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
杀士卒五千余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识,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
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新唐书一九二《张
巡》、《战略考·唐》)。
战争中,打败敌人,利益是取之不尽的。如果满足于小的胜利而错过了获取大
胜的时机,那是士兵的胜利,将军的累赘,主帅的祸害,战功的损失。打了个小的
胜仗,而不去摧毁敌军主力,不去摧毁敌军指挥部,捉拿敌军首领,那就好比放虎
归山,后患无穷。古代交战,两军对垒,白刃相交,敌军主帅的位置比较容易判定。
但也不能排除这样的情况:敌方失利兵败,敌人主帅会化装隐蔽,让你一时无法认
出。张巡计高一筹,用秸杆当箭,一下子让主帅尹干奇暴露出来,将他射伤。
擒贼擒王,语出唐代诗人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
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蛇无头
不行,打了蛇头,这条蛇也就完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
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的谋略。擒贼擒王,就是捕杀敌军首领或者摧毁敌人的首脑
机关,敌方陷于混乱,便于彻底击溃之。指挥员不能满足于小的胜利,要通观全局,
扩大战果,以得全胜。如果错过时机,放走了敌军主力和敌方首领,就好比放虎归
山,后患无穷。
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气焰嚣张,连连大捷,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
奇率十万劲旅进攻睢阳。御史中丞张巡驻守睢阳,见敌军来势汹汹,决定据城固守。
敌兵二十余次攻城,均被击退。尹子奇见士兵已经疲惫,只得鸣金收兵。晚上,敌
兵刚刚准备休息,忽听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队准备与冲出城来
的唐军激战。而张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象要杀出城来,可是一直紧闭
城门,没有出战。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整夜,没有得到休息,将士们疲乏已极,
眼睛都睁不开,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这时,城中一声炮响,突然之间,张巡率领
守兵冲杀出来.敌兵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张巡一鼓作气,接连斩杀
五十余名敌将,五千余名士兵,敌军大乱。张巡急令部队擒拿敌军首领尹子奇,部
队一直冲到敌军帅旗之下。张巡从未见过尹子奇,根本不认识,现在他又混在乱军
之中,更加难以辨认。张巡心生一计,让士兵用秸杆削尖作箭,射向敌军。敌军中
不少人中箭,他们以为这下玩了,没有命了。但是发现,自己中的是秸杆箭,心中
大喜,以为张巡军中已没有箭了。他们争先恐后向尹子奇报告这个好消息。张巡见
状,立刻辨认出了敌军首领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正中
尹于奇左眼,这回可是真箭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抱头鼠窜,仓皇逃命。敌军一片
混乱,大败而逃。
明英宗宠幸太监王振,王振是个奸邪之徒,侍宠专权,朝廷内外,没有人不害
怕他。当时北方瓦刺逐渐强大起来,有觊觎中原的野心。王振拒绝了大臣们在瓦刺
通往南方的要道上设防的建议,千方百计讨好瓦刺首领也先。公元1449年,也先亲
自率领大军攻打大同,进犯明朝。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命王振为统帅。粮草没有
准备充分,五十万大军仓促北上。一路上,又连降大雨,道路泥泞,行军缓慢。也
先闻报,满心欢喜,认为这正是捉拿英宗平定中原的大好时机。等明朝大军抵达大
同的时候,也先命令大队人马向后撤退。王振认为瓦刺军是害怕明朝的大部队,畏
缩而迅,于是下令追击瓦刺军。也先早已料到,已派骑兵精锐分两路从两侧包围明
军。明军先锋朱瑛、先晃,遭到瓦刺军伏击,全军覆没。明英宗无可奈何,只得下
今班师回京。明军撤退到土木堡,已是黄昏时分。大臣们建议,部队再前行二十里,
到怀来城凭险拒守,以待援军。王振以千辆辎重未到为理由,坚持在土木堡等待,
也先深怕明军进驻怀来,拒城固守,所以下令急追不舍。在明军抵达土木堡的第二
天,就趁势包围土木堡。土木堡是一高地,缺乏水源。瓦刺军控制当地唯一水深—
一土木堡两侧的一条小河。明军人马断水两天,军心不稳。也先又施—计,派人送
信王振,建议两军议和。王振误以为这正是突围的好时机,他急令部队往怀来城方
向突围。这一下正中也先诱敌之计,明军离开土木堡不到四里地,瓦刺军从四面包
围。明英宗在乱军中,由几名亲兵保护,几番突围不成,终于被也先生擒。王振在
仓皇逃命时,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打死。明军没有了指挥中心,溃不成军,五十万
大军全军覆没。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08:11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兑下乾上”,上卦为乾
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
系和规律上说, 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 运用此象推理衍
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古人按语说: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
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面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
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
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
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
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
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
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
气之用也。或日: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锅里的水沸腾,是靠火的力量。沸腾的水和猛烈的火势是势不可挡的,而产生
火的原料薪柴却是可以接近的。强大的敌人虽然—时阻挡不住,何不避其锋芒,以
削弱它的气势?尉缭子说:士气旺盛,就投入战斗;士气不旺,就应该避开敌人。
削弱敌人气势的最好方法是采取攻心战。所谓“攻心”,就是运用强大的政治攻势。
吴汉在大敌当前时,沉着冷静,稳定了将士,乘夜反击,获得了胜利。这就是不直
接阻挡敌人、用计谋扑灭敌人气势而取胜的例了。宋朝的薛长儒在叛军气势最盛之
时,挺身而出,只身进入叛军之中,采用攻心战术。他用祸福的道理开导版军,要
他们想想自己的前途和父母妻子的命运。叛军中大部分人是胁从者,所以自然被他
这番话说动了。薛长儒趁势说道:“现在,凡主动叛乱者站在左边,凡是不明真相
的胁从者站在右边。”结果,参加叛乱的数百名士兵,都往右边站,只有为首的十
三个人慌忙夺门而出,分散躲在乡间,不久都被捉拿归案。这就是用攻心的方法削
弱敌人气势的一个好例子。
还有人说,敌人再强大,也会有弱点,我方突然击败敌人的薄弱之处.再击败
敌人主力,这也是釜底抽薪法的具体运用。战争中也常使用袭击敌人后方基地、仓
库,断其运输线等战术,也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
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
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故不可用正面
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
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
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
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
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
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
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
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
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井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
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乌巢
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
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
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
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
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野心勃勃,他串通楚汉等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兵叛
乱。他们首先攻打忠于汉朝的梁国。汉景帝派周亚夫率三十万大军平叛。这时,梁
国派人向朝廷求援,说刘濞大军攻打梁国,我们已损失数万人马,已经抵档不住了,
请朝廷急速发兵救援。汉景帝也命令周亚夫发兵去梁国解危。
周亚夫悦:刘濞率领的吴楚大军,素来强悍,如今士气正旺。我与他们正面交
锋,一下恐怕难以取胜。汉景帝问周亚夫准备用什么计谋击退敌军。周亚夫说,他
们出兵征讨,粮草供应特别困难,我们如能断其粮道,敌军定会不战自退。
荥阳是扼守东西二路的要冲,必须抢先控制。周亚夫派重兵控制荥阳后,分两
路袭击敌军后方:派一只部队袭击吴、楚供应线,断其粮道;自己亲自率领大军袭
击敌军后方重镇冒邑。周亚夫占据冒邑,下令加固营寨,准备坚守。刘濞闻报大惊,
想不到周亚夫根本不与自己正面交锋,却迅速抄了自己的后路。他立即下令部队迅
速往冒邑前进,攻下冒邑,打通粮道。刘濞数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扑向冒邑。周亚
夫避其锋芒,坚守城池,拒不出战。敌军数次攻城,都被城上的乱箭射回。刘濞无
计可施,数十万大军驻扎城外,粮草已经断绝。双方对峙了几天,周亚夫见敌军已
数天饥饿,士气衰弱,已经毫无战斗力了。他见时机已到,调集部队,突然发起猛
攻。精疲力竭、软弱无力的叛军不战自乱。叛军大败,刘濞落荒而逃,在东越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