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12:37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①,渐之进也②。
①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把准时机插足进去,掌握他的要害关节之处。
②渐之进也: 语出《易经·渐》 卦。(渐卦解释见前计②)本卦《彖》辞:
“渐之进也。”意为渐就是渐进的意思。
此计运用此理,是说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易经·渐》卦上说的就是这个意
思,要循序渐进。
古人按语说:为人驱使者为奴,为人尊处者为客,不能立足者为暂客,能立足
者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为贱客,能主事则可渐握机要,而为主矣。故反客为
主之局:第—步须争客位;第二步须乘隙;第三步须插足;第四足须握机;第五乃
成功。为主,则并人之军矣;此渐进之阴谋也。如李渊书尊李密,密卒以败(《隋
书》七十《李密》);汉高视势未敌项羽之先,卑事项羽。使其见信,而渐以侵其
势,至垓下—役,—亡举之(《史记》卷八《汉高祖》)。
客有多种:暂客、久客、贱客,这些都还是真正的“客”,可是一到渐渐掌握
了主入的机要之处的话,就已经反客为主了。按语中将这个过程分为五步:争客位,
乘隙,插足,握机,成功。概括地讲,就是变被动为主动,把主动权慢慢地掌握到
自己手中来。分成五步,强调循序渐进,不可急躁莽撞,泄露机密,只会把事情搞
坏。用在军事上,就要把别人的军队拿过来,控制指挥权。
按语称此计为“渐进之阴谋”,既是“阴谋”,又必须“渐进”,才能奏效。
李渊在夺得天下之前,写信恭维李密,后来还是把李密消灭了。刘邦在兵力不能与
项羽抗衡的时候,很尊敬项羽,鸿门宴上,以屈求伸,对项羽谦卑到了极点。后来
他力量扩大,由弱变强,垓下一战,终于将项羽逼死乌江。
所以古人说,主客之势常常发生变化,有的变客为主,有的变主为客。关键在
于要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主动权。
反客为主,用在军事上,是指在战争中,要努力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战争
主动权的谋略。尽量想办法钻空子,插脚进去,控制它的首脑机关或者要害部位,
抓住有利时机,兼并或者控制他人。古人使用本计,多是对于盟友的。往往是借援
助盟军的机会,先站稳脚跟,然后步步为营,取而代之。
袁绍和韩馥,应当是一对盟友,当年曾经共同讨伐过董卓。后来,袁绍势力渐
渐强大,总想不断扩张,他屯兵河内,缺少粮草,十分犯愁。老友韩馥知道情况之
后,主动派人送去粮草,帮袁绍解决供应困难。袁绍觉得等待别人送粮草,不能够
解决根本问题。他听了谋士逢纪的劝告,决定夺取粮仓冀州。而当时的冀州牧正是
老友韩馥,袁绍犯顾不了那么多了,马上下手,实施他的锦囊妙计。
他首先绘公孙瓒写了一封信,建议与他一起攻打冀州。公孙瓒早就想找个由头
攻占冀州,这个建议,正中下怀。他立即下令,准备发兵攻打冀州。
袁绍又暗地派人去见韩馥,说:公孙瓒和袁绍联合攻打冀州,冀州难以自保。
袁绍过去不是你的老朋友吗?最近你不是还给他送过粮草吗?你何不联合袁绍,对
付公孙瓒呢?让袁绍进城,冀州不就保住了吗?
韩馥只得邀请袁绍带兵进入冀州。这位请来的客人,表面上尊重韩馥,实际上
他逐渐将自己的部下一个一个似钉子扎进了冀州的要害部位,这时,韩馥清楚地知
道,他这个“主”被“客”取而代之了。为了保全性命,他只得只身逃出冀州去了。
唐朝有个叛将,名字叫仆固怀恩。他煽动吐蕃和回纥两国联合出兵,进犯中原。
大兵三十万,一路连战连捷,直逼泾阳。泾阳的守将是唐朝著名将军郭子代,他是
奉命前来平息叛乱的,这时他只有一万余名精兵。面对漫山遍野的敌人,郭子仪知
道形势十分严竣。正在这个时候,仆固怀恩病死了。吐蕃和回纥就失去了中间的联
系和协调的人物。双方都想争夺指挥权,矛盾逐渐激化。两军各驻一地,互不联系
往来。吐蕃驻扎东门外,回纥驻扎西门外。郭子仪想到何不乘机分化这两支军队?
他在安史之乱时,曾和回纥将领并肩作战,对付安禄山。这种老关系何不利用一下
呢?他秘密派人前往回纥营中转达郭子仪想与过去并肩作战的老友叙叙情谊。
回纥都督药葛罗,也是个重视旧情的人。听说郭子仪就在泾阳,十分高兴。但
是,他说:“除非郭老令公亲自让我们见到,我们才会相信。”郭子仪听到汇报,
决定亲赴回纥营中,会见药葛罗,叙叙旧情,并乘机说服他们不要和吐蕃联合反唐。
将士们深怕回纥有诈,不让郭子仪前去。郭子仪说:“为国家,我早已把生死置之
度外!我去回纥营中,如果能谈得成,这—仗就打不起来了,天下从此太平,有什
么不好?”他拒绝带卫队保卫,只带少数随从,到回纥营去。药葛罗见真的是郭子
仪来了,非常高兴。设宴招待郭子仪,谈得十分亲热。酒宿时,郭子仪说道:“大
唐、回纥关系很好,回纥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立了大功,大唐也没有亏待你们呀!今
天怎么会和吐蕃联合进犯大唐呢?吐蕃是想利用你们与大唐作战,他们好乘机得利。”
药葛罗愤然说道:“老令公说得有理,我们是被他们骗了!我们愿意和大唐一起,
攻打吐蕃。”双方马上立誓联盟。
吐蕃得到报告,觉得形势骤变,与己不利,他们连夜准备,拔寨撤兵。郭子仪
与回纥合兵追击,击败了吐蕃的十万大军。吐蕃大败,很长一段时期,边境无事。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12:58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兵强者, 攻其将;兵智者,伐其情①。将弱 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
相保也②。
①兵强者,攻其将;兵智者,伐其情。句意:对兵力强大的敌人,就攻击他的
将帅,对明智的敌人,就打击他的情绪。
②利用御寇,顺相保也:语出《易经·渐》卦。(卦名解释见计“树上开花”
注②)本身九三《象》辞:“利御寇,顺相保也。”是说利于抵御敌人,顺利地保
卫自已。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利用敌人自身的严重缺点,己方顺势以对,使其自颓自
损,己方一举得之。
古人按语说:兵强将智,不可以敌,势必事之。事之以土地,以增其势,如六
国之事秦:策之最下者也。事之以币帛,以增其富,如宋之事辽金:策之下者也。
惟事以美人, 以佚其志, 以弱其体,以增其下怨。如勾践以西施重宝取悦夫差(
《左传》哀公十一年),乃可转败为胜。
势力强大,将帅明智,这样的敌人不能与它正面交锋,在一个时期内,只得暂
时向他屈服。这则按语,把侍奉或讨好强敌的方法分成三等。最下策是用献土地的
方法,这势必增强了敌人的力量,象六国争相以地事秦,并没有什么好结果。下策
是用金钱珠宝、绫罗绸缎去讨好敌人,这必然增加了敌人的财富,象宋朝侍奉辽国、
金国那样,也不会有什么成效。独有用美人计才见成效,这样可以消磨敌军将帅的
意志,削弱他的体质,并可以增加他的部队的怨恨情绪。春秋时期,越王匀践败于
吴王夫差,便用美女西施和贵重珠宝取悦夫差,让他贪图享受,丧失警惕,后来越
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现代战争中,甚至政治争斗中,也不乏使用美人计的例子。现代美人计有强烈
的现代色彩,多采用间谍的方式,利用金钱贿赂,利用美人诱惑,方式变化多端,
不可丧失警惕。
美人计,语出《六韬.文伐》:“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意
思是,对于用军事行动难以征服的敌方,要使用“糖衣炮弹”,先从思想意志上打
败敌方的将帅,使其内部丧失战斗力,然后再行攻取。就象本计正文所说,对兵力
强大的敌人,要制服它的将帅;对于足智多谋的将帅,要设法去腐蚀他.将帅斗志
衰退,部队肯定士气消沉,就失去了作战能力。利用多种手段,攻其弱点,己方就
能顺势保存实力,由弱变强。
前面曾讲到春秋时吴越之战,勾践先败于夫差。吴王夫差罚勾践夫妇在吴王宫
里服劳役,借以羞辱他。越王勾践在吴王夫差面前卑躬屈膝,百般逢迎,骗取了夫
差的信任,终于放他回到越国。后来越国趁火打劫,终于消灭了吴国,逼得夫差拔
剑自刎。
那所趁之“火”是怎样烧起来的呢?原来勾践成功地使用了“美人计”。勾践
被释回越国之后,卧薪尝胆,不忘雪耻。吴国强大,靠武力,越国不能取胜。越大
夫文种向他献上一计:“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要想复国雪
耻,应投其所好,衰其斗志,这样,可置夫差于死地。”于是勾践挑选了两名绝代
佳人:西施、郑旦,送给夫差,并年年向吴王进献珍奇珠宝。夫差认为勾践已被他
臣服,所以一点也不加怀疑。夫差整日与美人饮酒作乐,连大臣伍子胥的劝谏也完
全听不进去。后来,吴国进攻齐国,勾践还出兵帮助吴王伐齐,借以表示忠心,麻
痹夫差。吴国打胜之后,勾践还亲自到吴国祝贺。
夫差贪恋女色,一天比一天厉害,根本不想过问政事。伍于胥力谏无效,反被
逼自尽。勾践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公元前482年,吴国大旱,勾践乘夫差北上
会盟之时,突出奇兵伐吴,吴国终于被越所灭,夫差也只能一死了之。
汉献帝九岁登基,朝廷由董卓专权。董卓为人阴险,滥施杀戮,并有谋朝篡位
的野心。满朝文武,对董卓又恨又怕。
司徒王允,十分担心,朝廷出了这样一个奸贼,不除掉他,朝廷难保。但董卓
势力强大,正面攻击,还无人斗得过他。董卓身旁有一义子,名叫吕布,骁勇异常,
忠心保护董卓。
王允观察这“父子”二人,狼狈为奸,不可一世,但有一个共同的弱点:皆是
好色之徒。何不用“美人计”,让他们互相残杀,以除奸贼?
王允府中有一歌女,名叫貂蝉。这个歌女,不但色艺俱佳,而且深明大义。王
允向貂蝉提出用美人计诛杀董卓的计划。貂蝉为感激王允对自己的恩德,决心牺牲
自己,为民除害。
在一次私人宴会上,王允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女儿”貂蝉许配给吕布。吕布见
这一绝色美人,喜不自胜,十分感激王允。二人决定选择吉日完婚。
第二天,王允又请董卓到家里来,酒席筵间,要貂蝉献舞。董卓一见,馋涎欲
滴。王允说:“太师如果喜欢,我就把这个歌女奉送给太师。”老贼假意推让一番,
高兴地把貂蝉带回府中去了。
吕布知道之后大怒,当面斥责王允。王允编出一番巧言哄骗吕布。他说:“太
师要看看自己的儿媳妇,我怎敢违命!太师说今天是良辰吉日,决定带回府去与将
军成亲。”
吕布信以为真,等待董卓给他办喜事。过了几天没有动静,再一打听,原来董
卓已把貂蝉俱为己有。吕布一时也没了主意。
一日董卓上朝,忽然不见身后的吕布,心生疑虑,马上赶回府中。在后花园凤
仪亭内,吕布与貂蝉抱在一起,他顿时大怒,用戟朝吕布刺去。吕布用手一档,没
能击中。吕布怒气冲冲离开太师府。原来,吕布与貂蝉私自约会,貂蝉按王允之计,
挑拨他们的父子关系,大骂董卓夺了吕布所爱。
王允见时机成熟,邀吕布到密室商议。王允大骂董贼强占了女儿,夺去了将军
的妻子,实在可恨。吕布咬牙切齿,说:“不是看我们是父子关系,我真想宰了他。”
王允忙说:“将军错了,你姓吕,他姓董,算什么父子?再说,他抢占你的妻子,
用戟刺杀你,哪里还有什么父子之情?”吕布说:“感谢司徒的提醒,不杀老贼誓
不为人!”
王允见吕布已下决心,他立即假传圣旨,召董卓上朝受禅。董卓耀武扬威,进
宫受禅。不料吕布突然一戟,直穿老贼咽喉。奸贼已除,朝庭内外,人人拍手称快。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13:18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①;刚柔之际②,奇而复奇。
①虚者虚之,疑中生疑:第一个“虚”为名词,意为空虚的,第二个“虚”为
动词,使动,意为让它空虚。全句意: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
疑惑。
②刚柔之际:语出《易经·解》卦。解,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
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雷雨交加,荡涤宇内,万象更新,万物萌生,故卦
名为解。解,险难解除,物情舒缓。本卦初六.《象》辞“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是使刚与柔相互交会,没有灾难。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敌我交会,相战,运用此计可产生奇妙而又奇妙的功效。
古人按语说: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
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汹惧。以张守归圭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
干(筑城墙用的夹板和立柱)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
有斗志。守圭日:“徒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
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铤为北徐
州刺史,至州,会有阵寇百姓多反。铤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座街巷,
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铤复令大叫,
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这则按语又讲了两个故事。张守圭接替战死的王君焕,正在修筑城墙,敌兵又
突然来袭。城里没有任何守御的设备,大家惊慌失措。守圭说:“敌众我寡,又处
在城池刚刚破坏之后,光用石头和弓箭是不对退敌的,应该用计谋。”他让将士们
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饮酒奏乐,若无其事。敌人怀疑城中有备,只有退兵。齐祖
铤也用近似的方法退兵,他的做法比张守圭又多一招:等贼兵以为人走城空,不设
警备时,突然命士兵大声叫唤,更将贼兵搞得胡里胡涂,只得退兵。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变化无穷。在敌乘我虚之时,当展开心理战。一定要充
分掌握对方主帅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切切不可轻易出此险招。况且,此计多数情况
下,只能当作缓兵之计,还得防止敌人卷土重来。所以还必须有实力与敌方对抗,
要救危局,还是要凭真正实力。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
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
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
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
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
的空城计名闻天下,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
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
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洁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
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
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
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
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
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
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
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
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
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
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
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
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
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
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
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
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
守,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
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见地,终于追上,
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
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
不敢贸然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的骑兵非常恐慌。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
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
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到了
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
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命令上马,冲
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
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谎,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
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如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突袭,慌慌张张引兵逃跑了。
李广的百余骑安全返回大营。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13:39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疑中之疑①。比之自内,不自失也②。
①疑中之疑:句意为在疑阵中再布疑阵。
②比之自内, 不自失也: 语出《易经·比》卦。比,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
(坤下坎上)。本卦上卦为坎为为相依相赖,故名“比”。比,亲比,亲密相依。
本纷六二。《象》辞:“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在布下一重重的疑阵之后,能使来自敌内部的间谍归顺
于我。
古人按语说:间者,使敌自相疑忌也;反间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如燕昭王
薨,惠王自为太子时,不快于乐毅。田单乃纵反间日:“乐毅与燕王有隙,畏诛,
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
惠王闻之,即使骑劫代将,毅遂奔赵。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间谍,以间其将;陈平以
金纵反间于楚军,间范增,楚王疑而去之。亦疑中之疑之局也。
按语举了好几个例子来证明反间计的成效。田单守即墨,想除掉燕将乐毅,用
的是挑拨离间的手段,散布乐毅没攻下即墨,是想在齐地称王,现在齐人还未服从
他,所以他暂缓攻打即墨。齐国怕的是燕国调换乐毅。燕王果然中计,以骑劫代替
乐毅,乐毅只好逃到赵国去了。齐人大喜,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陈平也是用离
间之计使项羽疏远了军师范增。
采用反间计的关键是“以假乱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敌人
上当受骗,信以为真,作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错误的行动。
反间计,原文的大意是说: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
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在战争
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孙子兵法》就特别强调间谍的作用,认为将帅
打仗必须事先了解敌方的情况。要准确掌握敌方的情况,不可靠鬼神,不可靠经验,
“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里的“人”,就是间谍。《孙子兵法》专门有一
篇《用间篇》,指出有五种间谍,利用敌方乡里的普通人作间谍,叫因间;收买敌
方官吏作间谍,叫内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叫反间;故意制造
和泄露假情况给敌方间谍,叫死间;派人去敌方侦察,再回来报告情况,叫生间。
唐代社收解释反间计特别清楚,他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
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反间计杀了精通水战的叛将蔡瑁、张允,
就是个有名例子。
曹操率领号称的八十三万大军,准备渡过长江,占据南方。当时,孙刘联合抗
曹,但兵力比曹军要少得多。
曹操的队伍都由北方骑兵组成,善于马战,可不善于水战。正好有两个精通水
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曹操把这两个人当作宝贝,优待有加。
一次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排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想
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
曹操一贯爱才,他知道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曹营谋士
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当即让蒋干过江说服周瑜。
周瑜见蒋干过江,一个反间计就已经酝酿成熟了。他热情款待蒋千,酒席筵上,
周瑜让众将作陪,炫耀武力,并规定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
周瑜佯装大醉,约蒋干周床共眠。蒋干见周瑜不让他提及劝降之事,心中不安,
哪里能够入睡。他偷偷下床,见周瑜案上有一封信。他偷看了信,原来是蔡瑁、张
允写来,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这时,周瑜说着梦话,翻了翻身子,吓
得蒋干连忙上床。过了一会儿,忽然有人要见周瑜,周瑜起身和来人谈话,还装作
故意看看蒋干是否睡熟。蒋干装作沉睡的样子,只听周瑜他们小声谈话,听不清楚,
只听见提到蔡、张二人。于是蒋干对蔡、张二人和周瑜里应外合的计划确认无疑。
他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周瑜伪造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杀了蔡瑁、张
允。等曹操冷静下来,才知中了周瑜反间之计,但也无可奈何了。
南宋初期,高宗害怕金兵,不敢抵抗,朝中投降派得势。主战的著名将领宗泽、
岳飞、韩世忠筹坚持抗击金兵,使金兵不敢轻易南下。
公元1134年,韩世忠镇守扬州。南宋朝廷派魏良臣、王绘等去金营议和二人北
上,经过扬州。韩世忠心里极不高兴,生怕二人为讨好敌人,泄露军情。可他转念
一想,何不利用这两个家伙传递一些假情报。等二人经过扬州时,韩世忠故意派出
一支部队开出东门。二人忙问军队去向,回答说是开去防守江口的先头部队。
二人进城,见到韩世忠。忽然一再有流星庚牌送到。韩世忠故意让二人看,原
来是朝廷催促韩世忠马上移营守江。
第二天,二人离开扬州,前往金营。为了讨好金军大将聂呼贝勒,他们告诉他
韩世忠接到朝廷命令,已率部移营守江。
金将送二人往金兀术处谈判,自己立即调兵遣将。韩世忠移营守江,扬州城内
空虚,正好夺取。于是,聂呼贝勒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向扬州挺进。
韩世忠送走二人,急令“先头部队”返回,在扬州北面大仪镇(分江苏仪征东
北)的二十多处设下埋仗,形成包围圈,等待金兵。
金兵大军一到,韩世忠率少数兵士迎战,边战边退,把金兵引人伏击圈。只听
一声炮响,宋军伏兵从四面杀出,金兵乱了阵脚,一败涂地,先锋敲擒,主帅仓皇
逃命。
金兀术大怒,将送假情报的两个投降派囚禁起来。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13:58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①。童蒙之吉,顺以巽也②。
①人不自害,受害为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正常情况下)人不会自我伤
害,若他受害必然是真情;(利用这种常理)我则以假作真,以真作假,那么离间
计就可实行了。
②童蒙之吉,顺以巽也:语出《易经·蒙》卦(卦名解释见第十四计注)。本
卦六五,《象》辞:“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本意是说幼稚蒙昧之人所以吉利,
是因为柔顺服从。
本计用此象理,是说用采用这种办法欺骗敌人,就是顺应着他那柔弱的性情达
到目的。
古人按语说:间者,使敌人相疑也;反间者,因敌人之疑,而实其疑也;苦肉
计者,盖假作自间以间人也。凡遣与己有隙者以诱敌人,约为响应,或约为共力者:
皆苦肉计之类也。如:郑武公伐胡而先以女妻胡君,并戮关其思(《韩非子.说难》);
韩信下齐而骊生遭烹。
间谍工作,是十分复杂而变化多端的。用间谍,使敌人互相猜忌;做反间谍,
是利用敌人内部原来的矛盾,增加他们相互之间的猜忌;用苦肉计,是假装自己去
作敌人的间谍,而实际上是到敌方从事间谍活动。派遣同己方有仇恨的人去迷惑敌
人,不管是作内应也好,或是协同作战也好,都属于苦肉计。
郑国武公伐胡,竟先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胡国的君主,并杀掉了主张伐胡的关
其思,使胡不防郑,最后郑国举兵攻胡,一举歼灭了胡国。汉高祖派骊食其劝齐王
降汉,使齐王没有防备汉军的进攻。韩信果断地乘机伐齐,齐王怒而煮死了骊食其。
这类故事都让我们看到,为了胜利,花了多大的代价!只有看似“违背常理”的自
我牺牲,才容易达到欺骗敌人的目的。
苦肉计:人们都不愿意伤害自己,如果说被别人伤害,这肯定是真的。己方如
果以假当真,敌方肯定信而不疑。这样才能使苦肉之计得以成功。此计其实是一种
特殊作法的离间计。运用此计,“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乱假。己方要
造成内部矛盾激化的假象,再派人装作受到迫害,借机钻到敌人心脏中去进行间谍
活动。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已是尽人皆知的故事了。两人事先商
量好了,假戏真作,自家人打自家人,骗过曹操,诈降成功,火烧了曹操八十三万
兵马。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杀了吴王僚,夺得王位。他十分俱怕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为
父报仇。庆忌正在卫国扩大势力,准备攻打齐国,夺取王位。
阖闾整日提心吊胆,要大臣伍子胥替他设法除掉庆忌。伍于胥向阖闾推荐了一
个智勇双全的勇士,名叫要离。阖闾见要离矮小瘦弱,说道:“庆忌人高马大,勇
力过人,如何杀得了他?”要离说:“刺杀庆忌,要靠智不靠力。只要能接近他,
事情就好办。”阖闾说:“庆忌对吴国防范最严,怎么能够接近他呢?”要离说:
“只要大王砍断我的右臂,杀掉我的妻子,我就能取信于庆忌。”阖闾不肯答应。
要离说:“为国亡家,为主残身,我心甘情愿。”
吴都忽然流言四起:阖闾弑君篡位,是无道昏君。吴王下今追查,原来流言是
要离散布的。阖闾下令捉了要离和他的妻子,要离当面大骂昏王。阖闾假借追查同
谋,未杀要离只是斩断了他的右臂,把他夫妻二人关进监狱。
几天后,伍子胥让狱卒放松看管,让要离乘机逃出。阖闾听说要离逃跑,就杀
了他的妻子。
这件事不断传遍吴国,邻近的国家也都知道了。要离逃到卫国,求见庆忌,要
求庆忌为他报断臂杀妻之仇,庆忌接纳了他。
要离果然接近了庆忌,他劝说庆忌伐吴。要离成了庆忌的贴身亲信。庆忌乘船
向吴国进发,要离乘庆忌没有防备,从背后用矛尽力刺去,刺穿了胸膛。庆忌的卫
士要捉拿要离。庆忌说:“敢杀我的也是个勇士,放他走吧!”庆忌因失血过多而
死。
要离完成了刺杀庆忌的任务,家毁身残,也自刎而死。
南宋时,金兵南侵,金兀术与岳飞在朱仙镇摆开决战的战场。金兀术有一义子,
名叫陆文龙,这年十六岁,英勇过人,是岳家军的劲敌。陆文龙本是宋朝潞安州节
度使陆登的儿子,金兀术攻陷潞安州,陆登夫妻双双殉国。金兀术将还是婴儿的陆
文龙和奶娘掳至金营,收为义子。陆文龙对自己的家世完全不知。
一日,岳飞正在思考破敌之策,忽见部将王佐进帐。岳飞看见王佐脸色蜡黄,
右臂已被斩断(已敷药包扎),大为惊奇,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原来王佐打算只身
到金营,策动陆文龙反金。为了让金兀术不猜疑,才采取断臂之计。岳飞十分感激,
泪如泉涌。
王佐连夜到金营,对金兀术说道:“小臣王佐.本是杨么的部下,官封车胜侯。
杨么失败我只得归顺岳飞。昨夜帐中议事,小臣进言,金兵二百万,实难抵挡,不
如议和。岳飞听了大怒,命人斩断我的右臂,并命我到金营通报,说岳家军即日要
来生擒狼主,踏平金营。臣要是不来,他要斩断我的另一只臂。因此,我只得哀求
狼主。”
金兀术同情他,叫他“苦人儿”,把他留在营中。王佐利用能在金营自由行动
的机会,接近陆文龙的奶娘,说服奶娘,一同向陆文龙讲述了他的身世。文龙知道
了自己的身世后,决心为父母报仇,诛杀金贼。王佐指点他不可造次,要伺机行动。
金兵此时运来一批轰天大炮,准备深夜轰炸岳家军营,幸亏陆文龙用箭书报了
信,使岳军免受损失。当晚,陆文龙、王佐、奶娘投奔宋营。王佐断臂,终于使猛
将陆文龙回到宋朝,立下了不少战功。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14:16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①。
①在师中古,承天变也:语出《易经·师》卦(卦名讲释见前第二十六计注)。
本卦九二,《象》辞:“在师中吉,承天宠也”是说主帅身在军中指挥,吉利,因
为得到上天的宠爱。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将帅巧妙地运用此计,克敌制胜,就如同有上天护佑一
样。
古人按语说:应统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纵火焚之,使不得脱。则连环计者,
其结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盖一计累敌,—计攻敌,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如
宋毕再遇尝引敌与战,且前且却,至于数四。视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豆,布地上。
复前博战,佯败走。敌乘胜追逐。其马已饥,闻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师反
攻,遂大胜(《历代名将用兵方略·宋》)。皆连环之计也。
按语举庞统和毕再遇两个战例,说明连环计是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两计扣用。
而关键在于使敌“自累”,从更高层次上去理解这“使其自累”几个字。两个以上
的计策连用称连环计, 而有时并不见得要看用计的数量, 而要重视用计的质量,
“使敌自累”之法,可以看作战略上让敌人背上包袱,使敌人自己牵制自己,让敌
人战线拉长,兵力分散,为我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创造有利条件。这也是“连环
计”在谋略思想上的反映。
古人还说:“大凡用计者,非一计之可孤行,必有数计以襄(辅助)之也。…
…故善用兵者,行计务实施。运巧必防损,立谋虑中变。”意思说明,用计重在有
效果,一计不成,又出多计,在情况变化时,要相应再出计,这样才会使对方防不
胜防。
连环计,指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任何强敌,
无攻不破。此计正文的意思是如果敌方力量强大,就不要硬拼,要用计使其自相钳
制,借以削弱敌方的战斗力。巧妙地运用谋略,就如有天神相助。
此计的关键是要使敌人“自累”,就是指互相钳制,背上包袱,使其行动不自
由。这样,就给围歼敌人创造良好的条件。
赤壁大战时,周瑜巧用反间,让曹操误杀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又让庞统
向曹操献上锁船之计,又用苦肉计让黄盖诈降。三计连环,打得曹操大败而逃。
在“反间计”那一章里,我们讲了周瑜让曹操误杀蔡、张二将之事,曹操后悔
莫及,更要命的是曹营再也没有熟悉水战的将领了。
东吴老将黄盖见曹操水寨船只一个挨一个,又无得力指挥,建议周瑜用火攻曹
军。并主动提出,自己愿去诈降,趁曹操不备,放火烧船。周瑜说:“此计甚好,
只是将军去诈降,曹贼定生疑。”黄盖说:“何不使用苦肉计?”周瑜说:“那样,
将军会吃大苦。”黄盖说:“为了击败曹贼,我甘愿受苦。”
第二日,周瑜与众将在营中议事。黄盖当众顶撞周瑜,骂周瑜不识时务,并极
力主张投降曹操。周瑜大怒,下令推出斩首。众将苦苦求情,,老将军功劳卓著,
请免一死。”周瑜说:“死罪既免,活罪难逃。”命令重打一百军棍,打得黄盖鲜
血淋漓。
黄盖私下派人送信曹操,大骂周瑜,表示一定寻找机会前来降曹。曹操派人打
听,黄盖确实受刑,现正在养伤。他将信将疑,于是,派蒋干再次过江察看虚实。
周瑜这次见了蒋干,指责他盗书逃跑,坏了东吴的大事。这次过江,又有什么
打算?周瑜说:“莫怪我不念旧情,先请你住到西山,等我大破曹军之后再说。”
把蒋干给软禁起来了。其实,周瑜想再次利用这个过于自作聪明的呆子,所以名为
软禁,实际上又在诱他上钩。
一日,蒋干心中烦闷,在山间闲逛。忽然听到从一间茅屋中传出琅琅书声。蒋
干进屋一看,见一隐士正在读兵法,攀谈之后,知道此人是名士庞统。他说,周瑜
年轻自负,难以容人,所以隐居在山里。蒋干果然又自作聪明,劝庞统投奔曹操,
夸耀曹操最重视人才,先生此去,定得重用。庞统应允,并偷偷把蒋干引到江边僻
静处,坐一小船,悄悄驶向曹营。
蒋干哪里会想到又中周瑜一计:原来庞统早与周瑜谋划,故意向曹操献锁船之
计,让周瑜火攻之计更显神效。
曹操得了庞统,十分欢喜,言谈之中,很佩服庞统的学问。他们巡视了各营寨,
曹操请庞统提提意见。庞统说:“北方兵士不习水战,在风浪中颠簸,肯定受不了,
怎能与周瑜决战?”曹操问:“先生有何妙计?”庞统说:“曹军兵多船众,数倍
于东吴,不愁不胜。为了克服北方兵士的弱点,何不将船连锁起来,平平稳稳,如
在陆地之上。”曹操果然依计而行,将士们都十分满意。一日,黄盖在快舰上满载
油、柴、硫,硝等引火物资,遮得严严实实。他们按事先与曹操联系的信号,插上
青牙旗,飞速渡江诈降。这日刮起东南风,正是周瑜他们选定的好日子。曹营官兵,
见是黄盖投降的船只,并不防备,忽然间,黄盖的船上火势熊熊,直冲首营。风助
火势,火乘风威,曹营水寨的大船一个连着一个,想分也分不开,一齐着火,越烧
越旺。周瑜早已准备快船,驶向曹营,只杀得曹操数十万人马一败涂地。曹操本人
仓皇逃奔,捡了一条性命。
战场形势复杂多变,对敌作战时,使用计谋,是每个优秀指挥员的本领。而双
方指挥员都是有经验的老手,只用一计,往往容易被对方识破。而—计套—计,计
计连环,作用就会大得多。
宋代将领毕再遇就曾经运用连环计,打过漂亮的仗。他分析金人强悍,骑兵尤
其勇猛,如果对面交战往往造成重大伤亡。所以他用兵主张抓住敌人的重大弱点,
设法钳制敌人,寻找良好的战机。
一次又与金兵遭遇,他命令部队不得与敌正面交锋,可采取游击流动战术。敌
人前进,他就令队伍后撤,等敌人刚刚安顿下来,他又下令出击,等金兵全力反击
时,他又率队伍跑得无影无踪。就这样,退退进进,打打停停,把金兵搞得疲惫不
堪。金兵想打又打不着,想摆又摆不脱。
到夜晚,金军人困马乏,正准备回营休息。毕再遇准备了许多用香料煮好的黑
豆,偷偷地撒在阵地上。然后,又突然袭击金军。金军无奈,只得尽力反击。那毕
再遇的部队与金军战不几时,又全部败退。金军气愤至极,乘胜追赶。谁知,金军
战马一天来,东跑西追,又饿又渴,闻到地上有香喷喷味道,用嘴一探,知道是可
以填饱肚子的粮食。战马一口口只顾抢着吃,任你用鞭抽打,也不肯前进一步,金
军调不动战马,在黑夜中,一时没了主意,显得十分混乱。
毕再遇这时调集全部队伍,从四面包围过来,杀得金军人仰马翻,横尸遍野。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14:51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全师避敌①。左次无咎,未失常也②。
①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
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卦名解释见前二十六计注)。
本卦***,《象》辞:“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是说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
(因为扎营或左边或右边,要依时情而定)并没有违背行军常道。
古人按语说: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
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
难与争锋。—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
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战
略考·南宋》)。可谓善走者矣!
敌方已占优势,我方不能战胜它,为了避免与敌人决战,只有三条出路:投降,
讲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也是一半失败,而撤退不能算失败。
撤退,可以转败为胜。当然,撤退决不是消极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与敌主力决
战。主动撤退还可以诱敌,调动敌人,制造有利的战机。总之退是为进。
何时走?怎样走?这里要随机应变,学问大得很。按语中讲的毕再通用缚羊击
鼓蒙蔽金人,从容撤走的故事,就显出毕再遇运用“走为上计”的高超本领。
走为上,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
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
这句话,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其实,
我国战争史上,早就有“走为上”计运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
个小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明知晋楚之战迟
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荡荡向曹国进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
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其势汹汹,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说道:
“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
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
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他已
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
于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
以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志。子玉命
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陈、蔡军的将官以
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紧追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
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兵哪里控制得
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
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
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弄得烟尘蔽日,
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
陷于晋国伏击圈,又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围
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令突围。虽然他在猛
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性命,但部队丧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
战机。所以,“走”,是上策。
再说一个城濮大战之前,楚国吞并周围小国日益强盛的故事。
楚庄王为了扩张势力,发兵攻打庸国。由于庸国奋力抵抗,楚军一时难以推进。
庸国在一次战斗中还俘虏了楚将杨窗。但由于庸国疏忽,三天后,杨窗竟从庸国逃
了回来。杨窗报告了庸国的情况,说道:“庸国人人奋战,如果我们不调集主力大
军,恐怕难以取胜。”
楚将师叔建议用佯装败退之计,以骄庸军。于是师叔带兵进攻,开战不久,楚
军佯装难以招架,败下阵来,向后撤退。象这样一连几次,楚军节节败退。庸军七
战七捷,不由得骄傲起来,不把楚军放在眼里。军心麻痹,斗志渐渐松懈,戒备渐
渐失去了。
这时,楚应王率领增援部队赶来,师叔说,“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庸人已十
分骄傲,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楚庄王下令兵分两路进攻庸国。庸国将
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怎么也不会想到楚军突然杀回,仓促应战,抵挡不住。楚军
一举消灭了庸国。
师叔七次佯装败退,是为了制造战机,一举歼敌。
傲天♀蓝月
发表于 2007-9-29 17:15:59
哎呀`
等半天
抢个沙发再看`.!!!:kukua
傲天♀蓝月
发表于 2007-9-29 17:19:12
我滴天啊
肉肉你写这么多
看的我脑袋都爆炸了`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26:44
:xhan 应该说是复制了那么多,哈哈,其实孙子兵法我很喜欢看的,小学的时候就研究过了,写得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