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6:57:35

来来来,给大家上课来了,第一课:三十六计

http://baike.baidu.com/pic/1/11831816208158785_small.jpg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生优育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代虢。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6:58:04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 ③阳,太阴。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
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
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
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
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
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
物的对立面上,就是说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③太:极,极大。此句意同上。

    古人按语说:阴谋作为,不能背于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
非谋士之所为也。

    这是说“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
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
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
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
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
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
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
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
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民来到海边。只
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
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
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
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
上了! 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 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
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
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
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
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
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
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
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
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
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6:59:28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打集中的敌人,不如
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敌阳不如敌阴: 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
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古人按语说: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 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
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
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
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孙子的比喻十分生
动形象,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
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
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是讲战国时 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
前354年, 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
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 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 强占了,魏将
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 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 旧
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 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
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 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
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
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 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 正事
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
在他 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
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且说田忌与 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
田忌想直逼赵 国邯郸, 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
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
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 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
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
拾残部, 退回大梁 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
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齐魏之 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
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削弱了革命军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军
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
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
讨对策,但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
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
州。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抗州。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
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

    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也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诸王全将都认为这
是“围魏救赵”之计,有两位王爷亲率精兵突围,胜利是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生
性喜欢猜疑,以为天京被围,形势险恶,怀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机脱逃,所以迟疑不
决,没有吭声。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泪如泉涌,说道:“天王,天国
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石达开也跪在天王面前,
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

    洪秀全深受感动,终于同意照计而行。这年正月初二,正值过年,清军仗着人
多势众,已把天京团团围住,也就略有松懈。

    这天半夜时分,李秀成、石达开各率一部人马,乘着黑夜,从敌人封锁薄弱的
东南角突围出去。清将和春见是小股部队逃窜,也就没有追击。

    二王突围后,分兵两路:李秀成奔杭州,石达开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
见守备森严,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击退。原来这杭州是清军的重要粮草基地,
城内守军也有一万余人。他们只坚守城池,并不出城反攻。李秀成见三天三夜未能
攻下抗州,心中焦急。

    突然天降大雨,城内守军见太平军久攻不下,都很疲惫,天又降雨,就都躲进
城堡休息,因为几天几夜没好生睡觉,倒在地上,就呼呼入睡。李秀成乘着雨夜,
派一千多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城墙,等守城兵士惊醒,城门己经大开,李秀成
率部冲入城内,攻了杭州。

    为了吸引围困天京的清军,李秀成下令焚烧清军的粮仓。和春闻讯,知道杭州
已失,断了后勤供应,急今副将张玉良率十万人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见清军
已分兵解救杭州,敌军正在调动,于是下令全线出击。李秀成攻下抗州,放火烧了
粮仓之后,火速回兵天京。石达开也率部回撒天京。两路兵马汇合一处,机智地绕
道而行,回避了张玉良回救抗州的部队,终于顺利地赶回天京。

    此时城内城外的太平军对清军形成夹击之势,清兵始料不及,左冲右突,阵势
大乱,死伤六万余人,一败涂地。清军惨败,天京之围已解。短时期内,清军已无
力再打天京了。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02:01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
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
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
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卦有:《象》损:损:
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
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古人按语说:故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
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
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
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韩非子,内储说下》)。
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
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
曹从之,羽遂见擒。(《长知经》卷九《格形》)。

    古按语举了几则战例: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
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
地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
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于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
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三国时诸葛亮献计刘备,联络孙权,用吴国兵力在
赤壁大破曹兵。还有,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惊慌,想迁都避开关羽
的威胁。司马懿和蒋济力劝曹操说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是疏远的。关
羽得意,孙权肯定不愿意。可以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
给孙权。曹操用了他们的计谋,关羽终于兵败麦城。

    此计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政治权术。用在军事上,主
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或者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
胜的目的。学会识别这一计谋,可以防止上大当,吃大亏。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
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
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
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
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
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

    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
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
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
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
田常高兴地同意了。

    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
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
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

    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
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伏鲁成功,
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 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
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
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
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
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努尔哈赤父子亲率十数万满兵,声势浩大,锐不可挡,进犯明朝,志在必得。

    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部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
十三比一,力量悬殊。

    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满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奋
勇抵抗,力挫骄横的满兵。袁崇焕乘满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
努尔哈赤,满军惨败。怒尔哈赤遭此败绩,身体负伤,攻占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
愤懑而死。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率师攻打辽定。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
败而回。

    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崇祯三年,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
由内蒙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
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满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迎敌准备。满兵刚到,
即遭迎头痛击,满兵先锋巴添狼狈而逃。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
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

    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帝猜忌心
特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
和满州订下密约,故此满兵才有可能深入内地。崇祯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
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袁崇焕斩首。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
肆无忌惮,再也没有遇到哀崇焕这样的劲敌了。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02:51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 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
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
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
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
“刚柔相推, 而主变化” 的普遍道理和法则。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
“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
法,同样可以制胜。

    古人按语说: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
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兵书论敌,此
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
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史记》
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
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卷八—《廉颇
蔺相如列传》)。

    古按语举了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来证
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法。强调用中心枢纽,即关键性的条件,
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环”,即广大四周的情况。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
计关键。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蠢人则其势汹汹,
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
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结果却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
翻了洪教头。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
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
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
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面等待敌人的,就
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
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
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
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
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
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
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
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
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
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
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
动的等待。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
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
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
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
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
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
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
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
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
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03:19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①,就势取利,刚决柔也②。

    ①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②刚夬 (卦名)柔也:语出《易经·夬》卦。夬,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
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
之象。《夬》的《彖》辞说:“夬,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
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
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
    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
    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古人按语说: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
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
空虚,因而抟之,大获全胜(《国语·吴语·越语下》)。

    这则按语把“趁火打劫”计具体化了。所谓“火”,即对方的困难、麻烦。敌
方的困难不外有两个方面,即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怨声
载道,农民起义,内战连年,都是内患;外敌入侵,战事不断,都是外患。敌方有
内忧,就占它的领土;敌方有外患,就争夺他的百姓;敌方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赶
快兼并它。总之,抓住敌方大难临头的危急之时,赶快进兵,肯定稳操胜券。《战
国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
体现。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
的财物。乘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
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孙子·始计篇》云:
“乱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讲
的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
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
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
放回越国。因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
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
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
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
靡奢侈, 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越
正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
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
的典型战例。

    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愿。顺帝即
位时,年龄太小,只有七岁,朝廷的权力都集中在摄政王多尔兖身上。多尔兖对中
原早就有攻占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业,已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遗愿。他
时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明朝的一举一动。

    明朝末年,政治FB,民生凋敝。崇祯皇帝宵衣旰食,倒想振兴大明。可是,
他猜疑成性,贤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连更换了十几个宰相,又杀了明
将袁崇焕,他的周围都是些奸邪小人,明朝崩溃大局已定。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
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可惜农民进京之后,立足未稳.首领
们渐渐腐化堕落。明朝名将吴三硅的爱妾陈圆圆也被起义军将领掳去。吴三桂本是
势利小人,惯于见风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自立为大顺皇帝,本想投
奔李自成巩固自己的实力。而李自成胜利之后,滋长了骄傲情绪,没把吴三桂看在
眼里,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亲,掳了他的爱妾。本来就朝三暮四的吴三桂,
“冲冠一怒为红颜”,终于投靠满清,借清兵势力消灭李自成。多尔兖闻讯,欣喜
若狂,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实现多年的愿望了。这时中原内部战火纷飞,李自成江
山未定,于是多尔兖迅速联合吴三桂的部队,进入山海关,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
打到京城,赶走了李自成。多尔兖志得意满登上金銮宝殿,奠定了满清占领中原的
基础。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03:38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①,不虞③,坤下兑上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①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
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预料。

    ②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
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
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
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
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古人按语说: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
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汉书四十《周勃传》附)。此敌志不乱,
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
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人。此敌志乱萃,不虞也。
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毯,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这则按语通过使用此计的两个战例,来提醒使图此计的人必须考虑对手的情况:
敌方指挥确可扰乱,用此计必胜,如果对方指挥官头脑冷静,识破计谋,此计就不
可能发挥效力了。黄巾军中了李隽佯攻西南方之计,遂丢失宛城(今河南南阳)。
而周亚夫处变不惊,识破敌方计谋。吴军佯攻东南角,周亚夫下令加强西北方向的
防守。当吴军主力进攻西北角时,周亚夫早有准备,吴军无功而返。

    声东击西之计,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
方法虽是一个,但可变化无穷。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
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
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
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
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
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
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
以力克,必须智取。

    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
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
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
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
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
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
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
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
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
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
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台湾被荷兰殖民者统治数十年, 民族英雄郑成功立志收复台湾。1661年4月,
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要占领台湾岛,赶走殖民军,必须先攻下
赤嵌城(今台南安平)。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
只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又较
易登陆。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工事坚固,炮台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
北航通,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通狭窄。殖民军还故
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郑
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仍可以通大船。于是决定趁
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玻。

    郑成功计划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
民军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威浩大,喊声震
天,炮火不断。这一下,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
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南航道激战正酣,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
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舰,人不知,鬼不觉,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
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狼狈
逃窜,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04:04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①。少阴、太阴、太阳②。

    ①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诳,欺诈、诳骗。实,实在,真实,此处作意
动词。句意为: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
成 真象。

    ②少阴,太阴,太阳:此“阴”指假象,“阳”指真象。句意为:用大大小小
的假象去掩护真象。

    古人按语说: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
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围雍丘,张
巡缚嵩为人千余,披黑夜,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
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砍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新唐书一九二《张
巡传》《战略考·唐》)。

    此计的关键在于真假要有变化,虚实必须结合,一假到底,易被敌人发觉,难
以制敌。先假后真,先虚后实,无中必须生有。指挥者必须抓住敌人已被迷惑的有
利时机,迅速地以“真”、以“实”、以“有”,也就是以出奇制胜的速度,攻击
敌方,等敌人头脑还来不及清醒时,即被击溃。

    无中生有,这个“无”,指的是“假”,是“虚”。这个“有”,指的是“真”,
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
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此计可分解为三部曲:第一步,示敌
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第二步,让敌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第三步,我方
变假为真,让敌方仍误以为假。这样,敌方思想已被扰乱,主动权就被我方掌握。
使用此计有两点应予注意:

    第一、敌方指挥官性格多疑,过于谨慎的,此计特别奏效。

    第二、要抓住敌方思想已乱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
有,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

    唐朝安史之乱时,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靠安禄山、史思明。唐将张巡忠于唐室,
不肯投敌。他率领二三千人的军队守孤城雍丘(今河南杞县)。安禄山派降将令狐
潮率四万人马围攻雍丘城。敌众我寡,张巡虽取得几次突击出城袭击的小胜,但无
奈城中箭只越来越少,赶造不及。无有箭只,很难抵挡敌军攻城。张巡想起三国时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计。急命军中搜集秸草,扎成千余个草人,将草人
披上黑衣,夜晚用绳子慢慢往城下吊。

    夜幕之中,令狐潮以为张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袭,急命部队万箭齐发,急如骤雨。
张巡轻而易举获敌箭数十万支。令狐潮天明后,知已中计,气急败坏,后悔不迭。
第二天夜晚,张巡又从城上往下吊草人。贼众见状。哈哈大笑。

    张巡见敌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勇士,敌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
幕掩护下,迅速潜入敌营,打得令狐潮措手不及,营中大乱。

    张巡乘此机会,率部冲出城来,杀得分狐潮大败而逃,损兵折将,只得退守陈
留(今开封东南)。张巡巧用无中生有之计保住了雍丘城。

    战国末期,七雄并立。实际上,秦国兵力最强,楚国地盘最大,齐国地势最好。
其余四国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当时,齐楚结盟,秦国无法取胜。秦国的相国张仪是
个著名谋略家,他向秦王建议,离间齐楚,再分别击之。秦王觉得有理,遂派张仅
出使楚国。

    张仪带着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意把商于之地六百里(今河南淅川、内江
一带)送与楚国,只要楚能绝齐之盟。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一得了地盘,二
削弱了齐国,三又可与强秦结盟。于是不顾大臣的反对,痛痛快快地答应了。怀王
派逢侯丑与张仪赴秦,签订条约。二人快到咸阳的时候,张仪假装喝醉酒,从车上
掉下来,回家养伤。逢侯丑只得在馆驿住下。过了几天,逢侯丑见不到张仪,只得
上书秦王。秦王回信说:既然有约定,寡人当然遵守。但是楚未绝齐,怎能随便签
约呢?

    逢侯丑派人向楚怀王汇报,怀王哪里知道秦国早已设下圈套,立即派人到齐国,
大骂齐王,于是齐国绝楚和秦。

    这时,张仪的“病”也好了,碰到逢侯五,说:“咦,你怎么还没有回国?”
逢侯丑说:“正要同你一起去见秦王,谈送商于之地一事。”张仪却说:“这点小
事,不要秦王亲自央定。我当时已说将我的奉邑六里,送给楚王,我说了就成了。”
逢侯丑说:“你说的是商于六百里!”张仪故作惊讶:“哪里的话!秦国土地都是
征战所得,岂能随意送人?你们听错了吧!”

    逢侯丑无奈,只得回报楚怀王。怀王大怒,发兵攻秦。可是现在秦齐已经结盟,
在两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秦军尽取汉中之地六百里。最后,怀王只得割地求和。

    怀王中了张仪无中生有之计,不但没有得到好处,相反却丧失大片国土。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04:23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①,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②。

    ①示之以动:示,给人看。动,此指军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动等迷惑敌方的军
事行动。

    ②益动而巽:语出《易经·益》卦。益,卦名。此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巽上)。
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意即风雷激荡,其势愈增,故卦名为益。
与损卦之义,互相对立,构成一个统一的组纷。《益卦》的《彖》辞说:“益动而
巽,日进无疆。”这是说益卦下震为雷为动,上巽为风为顺,那么,动而合理,是
天生地长,好处无穷。

    此计是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
军事上的出奇制胜。

    古人按语说: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昔邓
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遥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日:“维令卒还,吾
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矣。”艾
即夜潜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
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这则按语讲出了“奇”、“正”的辩证关系。奇正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孙
子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所谓“正”,指的是兵法中的常规原则;所
谓“奇”,指的是与常规原则相对而言的灵活用兵之法。其实,奇正也可以互相转
化。比如说,“明修找通,暗渡陈仓”,写入兵书,此法可以说由奇变为正,而适
时的正面强攻又可能转化为奇了。邓艾识破姜维“暗渡陈仓”

    之计,认定姜维派廖化屯白水之南,不过是想迷惑自己,目的是袭取洪城,等
姜淮偷袭洪城时,邓艾已严阵已待了。邓艾懂得兵法中奇正互变的道理,识破姜维
之计。由此可见,对于熟悉兵法的人来说,战场上千变万化,使用各种计谋,必须
审时度势,机械搬用某种计谋,是难以成功的。

    暗渡陈仓,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我牵刺而集结固守时,我军悄悄派
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

    此计与声东击西计有相似之处,都有迷惑敌人、隐蔽进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
处是:声东击西,隐蔽的是攻击点;暗渡陈仓,隐蔽的是攻击路线。

    此计是汉大将军韩信创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
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FB,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
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
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
争夺天下。

    公元前206年, 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
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守军闻
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日要塞加紧防
范,阻拦汉军进攻。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
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
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一般来说,一个将领实施某一计谋取成功之后,敌方会吸取教训,防止再次上当。
因此,故伎重演,难度很大。古代军事奇才韩信,二施“暗渡陈仓”的计谋,玩弄
敌人于股掌之上,堪称一绝。楚汉相争,各路诸侯,自知力量不敌刘邦、项羽,他
们密切注意战争动向,寻找靠山。西魏王豹,本已投靠刘邦,后见汉兵受挫,就转
而投靠项羽,联楚反汉。大将军韩信举兵攻打西魏,大军进至黄河渡口临晋关(今
陕西大荔东)。西魏王豹派重兵把守临晋关对岸的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凭借黄
河天险,紧守度日,封锁临晋关河面,森严壁垒。

    韩信深知,如果从临晋关渡河,损失太大,难以成功。他决定再施“暗渡陈仓”
的计谋。他佯装准备从临晋关渡河决战,调集人马,赶造船只,派人沿黄河上游察
看地形。经过认真调查韩信决定从黄河上游夏阳(今陕西韩城南)渡河,那里地势
险要,魏兵守备空虚。韩信一面命大军向夏口调集,一面佯装从临晋关渡河,派兵
丁擂鼓呐喊,推船入水,作出强攻的样子。魏军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就在汉军佯装
大举强渡的时候,汉军已在韩信率领下从夏阳渡河后,直取魏都平阳(今山西临汾),
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汉军,已经来不及了。汉军生擒西魏王豹,占领
了西魏。

傲天♂浪子追风 发表于 2007-9-29 17:04:49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①,明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④。

    ①阳乖序乱: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
致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

    ②阴以待逆:阴,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我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
步的局面恶化。

    ③暴戾恣睢: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为。

    ④顺以动豫, 豫顺以动: 语出《易经.豫》卦。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
(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为坤为地,上卦为震为雷。是雷生于地,雷从地底而出,
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飞腾。《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
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顺时而动,正因为豫卦之意是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
做事就顺当自然。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
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
利,一举成功。古人按语说: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
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
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
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澡日:“彼素畏尚等,吾
急之, 则并力; 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
《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按语提到《孙子· 火攻篇》,认为孙子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
合。这是很正确的。在《火攻篇》后段,孙子强调,战争是利益的争夺,如果打了
胜仗而无实际利益,这是没有作用的。所以,“非利不动,非得(指取胜)不用,
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指怨愤、恼怒)而致战。合于利而动,
不合于利而止。”所以说一定要慎用兵,戒轻战。战必以利为目的。当然,隔岸观
火之计,不等于站在旁边看热闹,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改“坐观”为“出击”,以
取胜得利为目的。

    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敌方内部分裂,矛盾
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
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

    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
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既,袁氏兄弟又去投奔
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君,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
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
许昌,静观辽东局势。公孙康听说二袁归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
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
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
虑,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
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
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
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
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
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
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
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
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
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
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
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
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
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两
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
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
“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
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睢去动员白起,两
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
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
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睢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
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
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
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来来来,给大家上课来了,第一课:三十六计